就算要再傷一千篇的心,我還是希望有個答案。
即便經常閱讀犯罪推理,我卻總是不知讀到哪裡該思考,讀到哪裡該猜謎。有的作者故意提供少少的資訊讓讀者無法從中獲利,有的作者卻又一步一腳印小心翼翼地帶領讀者抽絲剝繭。其實我是那種一路讀一路體會感受的人,如此一來往往喪失第一時間神來一筆般的解密功能。以前還不覺得懊惱,但是讀完 Laura Lippman 的貝塞尼家的姊妹後,我才發現自己居然這樣地後知後覺悟性超低,明明所有的提示就在眼前,卻還懶惰地等著作者揭開謎底,完全一個以逸待勞沒天份。
Laura Lippman 從出道以來就濩獎無數,這種作家的作品自然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她的黛絲探案系列就是一部漸入佳境的犯罪推理,從原本平淡無波的日常事件一下驚濤駭浪起來,逼得你忽然就喘不過氣來。而這本貝塞尼家的姊妹,在我心中其上癮程度更是勝過直搗蜂窩的女孩。除了 Laura Lippman 交錯複雜忽前忽後的跳帶敘述法讓人一開始就無法自拔,直搗蜂窩的女孩背後引起那太龐大太國際太雄心太大男人式英雄主義救世界的電影般情節讀起來熱鬧有餘,總少了一點身歷其境的刺激。而貝塞尼家的姐妹講的卻是一段很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的社會案件,讀起來反而更顯驚悚。
Laura Lippman 對於心理描寫非常細微又生動,我想這應該是西方小說的特色,洋洋灑灑通篇大論有時只是想表達一種無奈。而我對於書中印象最深的當屬作者以那隻節育後的三色貓將圍巾小貂視如己出,背後所代表的心理狀態和書中人物同軌謀合的完美比喻實在歎為觀止。
話說人生的問題總是以無解居多,但故事說到最後,每個人都希望能得到一個答案,這也是為什麼懸案那麼討人厭卻又那麼扣人心弦。
Pity the dead, for the dead know nothing.
Jul 30, 2010
貝塞尼家的姊妹 What the Dead Know
Jul 29, 2010
習詠春有感(184)交流篇
港弟阿喬又來台北玩了,因為他的引薦,星期二晚上相約在救國團林偉辰老師詠春課堂見,結果臨時被港弟阿喬放鴿子而且我又跑錯教室,拖到八點多才到了現場,還好有吳先生的接應,算是沒有白來。我一向不會主動到別人的場子,加上近年看過太多到狄師父課堂上喧賓奪主沒有禮貌的旁聽例子,讓我更覺得只有古人和莽夫才會做出踢館或是有如拼命三郎般和別人猛打的無聊蠢事。這次因緣際會,算是我第一次見識到不同的詠春,一和林老師打過招呼後,吳先生就推舉一位面善心也善的試手一號先生和我試試,當然還不忘千萬叮嚀「下手輕一點」。
試手一號個子中等手臂卻很粗,一和他搭手他就馬上出現一個怪怪的表情,盤手三圈後,他終於忍不住地說「妳的手未免也太輕了吧」,我想,大部分的人尤其是大肌等具有體型優勢的男性,總是以橋手重重前壓以探對方的底。當我以雙伏輕黏試手一號時他反而不太習慣。每次一有危險動作發生,吳先生就會在旁邊提醒試手一號「不要用力啦」「不要打到她啦」,黐到後來連我自己都覺得好笑,想要黐手攻擊卻又得盡量不要打到對方,我想,經過一陣子詠春黐手訓練的人一定很難做到吧,故意打不到比一定要打到的難度還高。其實我只希望大家都能點到為止適時收力,偏偏要做到這兩項不光是拳技也包括修養。單就這點來說,試手一號非常配合,雖說他習慣朝面部攻擊,但總還能止乎禮義,難怪吳先生會推派他。
黐過幾回後,我們仍然停留在小小力鑽破綻的黐手模式,當我看到林老師在我旁邊觀戰,手就自然地停了下來,於是林老師和我講了一些他的詠春理念,像是不餵招不套招等教學方式,的確和狄師父有很大的差異,有空再談。林老師話還沒講完,旁邊來了一位試手二號也想和我試試,這次吳先生偷偷和我說「這個妳就自己看著辦了」,哇,一聽到這句話我馬上拒絕試手二號的邀請,但是經過林老師再三保證絕不會出人命的情況下,我就勉強出手試試了。試手二號比試手一號更慢更誇張,完全是以一種觀看我雙手如何變化的角度在和我黐手。跑到別人的場子練習時,身為女性的好處就是只要我不強勢攻擊,基本上也不會得到太強烈的反應,和氣生財富貴平安啊。
接著吳先生自告奮勇來當試手三號,因為和他有過黐手的經驗,所以一開始就激烈許多,不過黐沒幾招發現他也是完全不攻擊,原來他自認收手的功力不夠所以不敢真的出手。嗯,大概是因為以男生來說他的體型也算纖細,所以他的速度較快,同時也較僵硬,所以蠻力一出就有一種覆水難收的感覺。感覺起來林老師的學生習慣攻擊頭部,鮮少用陰招,因此對於中下盤的防守也較弱,不像狄師父動不動就往攝護腺的方向攻擊。而且我觀察到一件特別的事,就是試手一號試手二號和我黐手時完全不動,比我家的木人還靜,試手一號很客氣地說「因為我不會動所以不動」,其實應該是他們份量夠我又沒用力推,他們自然不需移動。但是當我順勢轉馬從側面攻擊時,如果是狄師父一定會以一種完全無法察覺的速度跟著轉馬並找到我隨意亂轉時所露出的破綻。和林老師的一席話,我發現他是完全直線式前進和後退,並不會繞圈退馬或是預留空間給對方跌成狗吃屎。這讓我很好奇班上見到的那兩位女同學,是否也是用相同的方法和人黐手呢? 如果女性也用這樣的方法黐手,是否能接得住來勢並出得了拳呢?
總而言之,這次只打擾了半個小時,感覺意猶未盡。林偉辰老師的詠春和狄師父的很不一樣,教法也完全不同,對於跟了狄師父兩年多的我算是一種啟發,不知下次是否還有機會可以再去見習一下呢?
Jul 28, 2010
習詠春有感(183)捆手剋外線
又很久沒和劉武士黐手了,也許是因為他體型的關係,每次和他黐手時我都會因緊張而僵硬。之前他的絕招是從內線抓住對方的手再將之夾入腋下,因為我的手較細較小又較滑溜(不是多汗般的滑溜而是鯰魚般的柔軟滑溜),請注意,這裡用的都是比較級並不是最高級。
出自養貓完全指南
劉武士的絕招一時也無用武之地,於是這次他又發展出另一種外線攻擊法。對於一般人在黐手練習時用這招對我的話,基本上是完全無濟於事,因為這樣只會讓我更快攻入他的廉泉天突膻中等任脈穴道,讓他更快知難而退。但是當劉武士走外線不論是勾拳或僅是想從頸後勾脖拉近撞鼻時,一來因為他的手臂太長太粗,當他走外線而我發現時,基本上他的肘彎處(也就是尺澤穴)已超過我的視場。也就是說,如果我是貓眼,應該還可以看到前臂腹(也就是俠白穴)附近,如果是狗眼(只會看更廣不看看人低啦),應該就可以看到二頭肌的位置(大概天泉穴附近)。可惜我只有人眼,因此每次只見他大臂一揮,我的頭就被夾死了。
Jul 27, 2010
習詠春有感(182)鐵布衫篇
許久不見的黑青最近又重現江湖,我是一直等到二塊黑青的痕比五十元硬幣還大的時候才發現它們的存在(應該是案發後的第二天吧),按照林老師的形容,就是二塊有如「穿了有兩個大洞的衣服然後待在太陽下太久結果被曬傷」般誇張的黑青,我卻完全不記得加害人是誰,難道我神功已練成,被打到也完全不痛? 還是已經黐手麻木到沒感覺連被打都沒發現? 如果第二項屬實,倒還蠻嚴重的。於是我仔細回想,在記憶東拼西湊之下,隱約覺得這兩塊黑青應該都是被肘撞的結果,至於是哪兩位莽漢,就不用贅述了(我想他們也神功練成所以一定沒感覺也絕非故意),只怪自己黐到忘我,連小支最基本的轉馬卸力都忘光光,該青該青。

原圖載於轉馬練習一
提到轉馬,不得不想到上次有位夜間新生問我轉馬到底是腳跟固定動腳尖還是腳尖固定動腳跟。我回說「以狄師父這派來說,通常是腳跟固定動腳尖,唯一例外是木人樁第五節裡的轉馬斜殺頸,因為需要的角度和距離較大所以是腳尖固定動腳跟」。對於我個人強記師父語錄的記性我是深具信心,往往只是因功力不到做不出來,因此解釋示範了半天,這個新生還是不信,反正狄師父就站在旁邊,那就直接去問他了。於是狄師父說「大部分是腳跟固定動腳尖,唯一例外是木人樁第五節裡有個動作是腳尖固定動腳跟」…怎樣,重點部分至少字義一字不差吧。又是我在方業務篇提到的張愛玲名言:「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真的,問我就要信我,別嫌二手資料不牢靠。
Jul 26, 2010
第一壽司店(綠42)
別看這家位於長安西路10號的第一壽司屋裝潢新穎,其實已是開店超過半世紀的老店了,之前的原店址在南京西路,多年前曾去吃過一次,只覺得生魚片的量多新鮮。
現在天熱沒食慾,就會想吃這種冷感又甘鮮的日式料理啦。營業時間從11:30到15:00,17:00到21:00,看來是全年無休。
還是因為天氣的關係,現在出外到遠一點的地方用餐時,一定得實行吸血鬼式生活法,也就是不見天日地晝伏夜出,以免半路中暑自己痛苦。因此,到了第一壽司店時,一樓已高朋滿座,只得往二樓走去。不過這樣可以好好觀察一下它的新潢潢,也是一得。如果去過它之前那家老店面的人一定會覺得現在的新店面不可思議,完全沒有老店的味道,像哥哥這種不管室內裝潢只顧上菜速度(當然還有價錢還有菜色)的人可能會沒什麼感覺,但是對於一些外貌協會的人來說,這樣的老店拉皮還是有其必要啦。
迫不及待,先點一盤著名的散壽司。所謂的散壽司也就是一團生魚片蓋在飯上,和生魚片蓋飯不同的地方是,散壽司蓋的是冷飯,蓋飯蓋的是熱飯,而像我這麼躁熱的人當然非散壽司不食。之前已有心理準備知道它的份量較一般小家碧玉的壽司店驚人,不過當整碗一下端到面前時,還是有點被它的誠心誠意大碗大量嚇到,基本上這個碗比我的臉還大哩。每次遇到比我臉還大的碗食,就會感到一點浪費食物的慚愧,畢竟人還是不要吃太多啊。

Jul 25, 2010
可憐貓仔
習詠春有感(181)壯圖篇
最近連續聽到多人多次提到女性練拳怕變壯的問題,我想這又是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最佳案例,如果能練成林老師所謂攀岩式拉長般的肌肉也就罷了,至少還有一點看起來苗條的錯覺。終於又發現一項女性習拳不能持久的因素(當然還有怕髒,也非常重要),看來女性要專心習武而不擔心長胖變壯還真的蠻難,不像男性可以心無旁騖地一石二鳥。
在我的觀念裡,抱排要練的好,噸位佔了很重要一部分,夠不夠份量比能不能放鬆更實際,再怎麼力從地起貼身抱排,終究逃不開萬有引力的規則,尤其個小女性的骨架一定有個耐壓的極限,再怎麼放鬆,50公斤也不能把200公斤的抱排飛起。
至少在我沒練成之前是不可行的啦,除非200公斤的先被50公斤的推拉推姐妹技所騙,然後緊張地自體向後抽身,而50公斤的又敏感到完全感應到這後退的勢於是再順勢一推,這樣方有被推「動」的可能。不過通常噸位如郭蛋頭者,和他套招時只要他決心向前絕不妥協後退,目前的我對他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倒不如直接自己轉馬接著上推掌直達他下巴來的方便實在。
這次上課時好不容易和狄師父黐到手,最後卻又停在講解左膀手的位置,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