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北市圖裡的「驚豔顧爾德」這本書的狀態都異常恐怖,不是說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嗎? 毀損公共圖書其實也是一種很壞的習慣哦。
顧爾德(Glenn Golud)和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有什麼相似處? 我半開玩笑地在我的武術課堂上說,走在路上遇到這樣的人時,我一定遠遠就會避開,因為在這兩個人的眼神裡,都有一種專注的神情,在行為舉止上,都有一種無法預測的爆發力。拜科技之賜,現在的我可以看到半個多世紀前音樂家演出的影像。由於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除了樂音的呈現,音樂家演奏時的動作也是很重要的,這點和傳統畫家的表現不可同日而語。
音樂教育在我成長的家庭裡向來缺席,因此,對我來說,「驚豔顧爾德」裡最大的驚訝點就是顧爾德把史坦威鋼琴嫌棄到死的故事(「我猜,對這世界而言我就是太脆弱了」p247)。至於在傳奇女大提琴手的傳記「杜普蕾的愛恨生死」中,因為學了二胡,才對書中杜普蕾的學生回憶她教學時所言:「換弓? 沒這種東西,只有音符與下一個音符之間的連結而已。」(p589)。的確,在弓弦樂器裡,比較重要的真的是持弓手,而非按音手,難怪強勢的慣用右手者會把重要的部分放在自己順手的地方,倒也無可厚非。
Jan 29, 2015
顧爾德和杜普蕾
Nov 8, 2014
日漫初階(二)怪博士與機器娃娃和禁入空間
Nov 6, 2014
日漫初階(一)深夜食堂和孤獨的美食家
Oct 20, 2014
厭女躁男
When women are depressed, they eat or go shopping. Men invade another country. It's a whole different way of thinking.

最近一堆傷小女人做大壞事的躁男横行社會,讓人不禁想問:「男人到底怎麼了?」除了根深蒂固的利己傳宗心態,以生物學看來,原來情緒比較會大幅變化近乎歇斯底里的是男性,而非傳統認定的女性,書中甚至提到「如果女性的經前症候群是因為荷爾蒙變化所致,那麼男性每一分鐘都在經歷這樣的荷爾蒙變化」。
一本「男人為什麼抓狂」(The Irritable Male Syndrome)就足以讓(女)人食不下咽,兩本一起讀,果然可以讓臺灣至低的生育率,再破新低了。
May 1, 2014
文徵明之小楷精選
Jan 30, 2014
村上朝日堂
最近養成了「看書就要看一系列」的習慣,我想這應該和每逢遇到想買想看的書(尤其是小說類和科普類)時,我總會先去北市圖尋找,如果北市圖沒有,那就等等,反正北市圖裡我想看的書還是很多,沒必要為了趕流行而瘦荷包,或是浪費了我那日漸稀少的書架空間。
村上朝日堂系列也是我在閒逛圖書館時意外發現的,可見書本封面的設計真的很重要。這系列裡一篇篇都是短篇,都是村上春樹式那看似無聊讀來卻有點趣味的碎念,非常適合過年期間無所事事時打發時間用。
除了村上春樹的碎念有時有點發人深省,其中和他一起合作的插畫家安西水丸,其畫風也讓我驚奇。因為在仔細讀了安西水丸的資歷後,會發現安西水丸身為一位科班出身的職業插畫家,他的畫風卻出奇地充滿童趣。記得很久以前,當有人問我是否能畫出看似沒受過素描訓練的線條時我還對人家嗤之以鼻哩,現在想想倒真是年少輕狂不知世界有多大的可笑表現呢。
Jan 15, 2014
Nov 25, 2013
一個人去跑步
常聽人說,當菜籃族頻繁進出號子時,就是股票族要小心的時候。而當暢銷隨筆漫畫家也迷上慢跑時,表示這個運動的愛好者應該已達飽和程度。
對於剛剛迷上慢跑運動的人來說,「一個人去跑步」非常淺顯有趣,其中適時提到一些的慢跑知識,對於慢跑入門者很有幫助,特別是一些之前沒有運動習慣的女性,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約一小時吧)獲得極多慢跑資訊(尤其對於那些想去日本長跑的人)的兩本圖文書,也可以讓完全不跑步的人(如我)大概了解慢跑及參加長路的感覺,也算一得。
曾經身為自行車陪跑員的我,對於這本書裡提到的一些初學者心態,也有深刻的體會。很多時候,一個人是否可以成為一位長跑者,並非取決生理因素,而是心理問題,在我看來,意志力絕對比體力重要,
家住南港公園附近,本來是非常適合晨起運動的。雖然我對慢跑運動沒什麼興致,不過倒很喜歡在公園走走,但是近一年來,我發現公園裡的慢跑者愈來愈多。然而,慢跑運動時興了,但慢跑禮儀卻沒人注意,尤其這些剛開始慢跑的人,就像剛開始參加慈善事業的人一樣,總覺得自己在做一件很偉大的事情,所以旁人都該為他們喝采(或是讓路),夏天的時候,這些沒禮貌的公園慢跑者尤其令人心驚。記得去年夏天我多次被公園裡一位身高超過六呎,滿身飄汗的無禮跑者擦身而過(就像他想用我的衣服擦汗那般擦身)。感覺上,他是理直氣壯到想迫使我自己讓路給他跑步,偏偏我在公園散步時總是眼觀遠方,所以對於直接往我方向衝來的大型路障,非得近身才會看到,接著就是嚇到。
說到沒禮貌的跑者,這兩本「一個人去跑步」裡,也曾提過一個在垃圾桶旁卻亂丟垃圾的阿桑跑者,讓150cm的作者看到之後非常不高興。看來,只要是有一定觀察力的人(會畫畫的人基本上觀察力也會比較好),應該都會受不了這樣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吧。
於是,我開始往公園難行的小路走去,為得就是避開這些横衝直撞的慢跑者。也許哪天等我神功練成,我就又可以走在公園的大路上了吧,哇哈哈。或是,大家都開始學習尊重每位用路人,注意其他人的個人空間,如此才能皆大歡喜世界太平。
Nov 15, 2013
屬於狗的國度
The misery of keeping a dog is his dying so soon. - Sir Walter Scott
The Big Issue 2013 十月號「屬於狗的國度」,介紹了三個對狗超級友善的國家:加拿大,芬蘭和德國。如果說這輩子做了錯事,下輩子必須投胎當狗以示懲罰,但是如果是投胎成了這三個國家的狗,我想這懲罰的意義也不是太大,在這裡我們真的可以了解到,有時當狗不見得比當人悲慘。
同時,它也介紹了一位攝影師:Martin Usborne,他的 Dogs in Cars 系列把狗狗拍得如此表情豐富,真的很難相信理論上狗狗其實是沒有表情的。
對於還不知道 The Big Issue 的人,關於 The Big Issue Taiwan 是個很好的開始。姑且不論其雜誌背後的意義和希望達到的目的,光是內容裡那些在臺灣少見的國際新聞和知識,還有它的「小眾」,就讓我無法不掏錢。
Nov 9, 2013
超圖解! 今日的伸展操!
因為這本書版權頁的口氣實在嚴厲,我就不多引用封面和內容了,有興趣者可至書店自行翻閱。
相較於之前曾經提過的伸展聖經,老實說,要不是看到亞馬遜在2010年推出的30週年紀念版,還真不知道這本書裡面的知識有多「上個世紀」呢。
兩相對照起來,「超圖解! 今日的伸展操!」裡面的知識和觀念就顯得合乎時宜多了,同時,它的設計也非常短小精簡新穎現代。雖說日文翻譯書常有廢話很多的毛病(應該和日文這個語言有關),但是此書卻可將所有應該具備的伸展基本收錄在一本書裡,並且附上另一本「77天的伸展操日曆」(博客來所附之日曆封面),完全掌握了現代人愛說卻懶得做的性格,把七十七個伸展動作由易到難,分成七十七天以日曆提醒的方式慢慢做完。而且,它的日曆設計也非常適合注意力缺失的人使用(博客來所附之日曆解說),每頁除有今日伸展操及其主要伸展的肌肉,和此伸展操的目的,還有日文身體諺語、數字雜學、健康小常識和達成月曆,對於光讀文字就想睡覺無法學習的我來說,這樣的完全圖解有著很好的帶領作用,尤其健康小常識大多是以問答方式呈現,像是「暖身時必須仔細伸展?」「肌肉是從哪裡開始老化?」「減重必須先鍛鍊肌肉還是先進行有氧運動?」等七十七個小常識都讓人在無壓力的狀態下得到最新研究的答案(當然,也許三十年後這些答案又會不同了)。
話說這翻譯書名「超圖解! 今日的伸展操!」,哪裡沒來由的咆哮體那麼多驚嘆號,要不是封面的設計簡單明白,我實在不習慣向權威的聲音屈服,臺灣的翻譯書名老是這樣嘶吼,真不知因此錯過了多少好書。
Oct 31, 2013
這些年
很多年前,天空是藍的,豬是慢慢長的,耗子是怕貓的,壞人是怕好人的,法庭是講道理的,結緍是先談戀愛的,理髮店是只管理髮的,醫院是救死扶傷的,拍電影是毋須陪領導睡覺的,照相是要穿衣服的,欠人錢是要還的,孩子的爸爸是明確的,學校是不圖掙錢的,庸人是不能當領導的,白癡是不能當教授的,萬事萬物都是有操守的。可現在不這樣了。--跳啊跳啊 p222
毛尖的文字向來是犀利流暢而且並非不吃煙火食,堪稱我的文學偶像之一。中文在她的筆下顯得生動活潑又自由自在,這本書裡大部分提到的是中國大陸近年來的一些現象,當初讀到上面這個段子時還不以為意沒有什麼感覺,沒想到用在近年的台灣,居然也是合理的。
全文可在即將斷線的無名小站mgci的毛尖轉載讀到,有效期限為 12/26/2013。
Aug 9, 2013
注意! 你可能患了注意力缺失症! 全新策略療癒六型ADD
哇好長的一個中譯名:注意你可能患了注意力缺失症全新策略療癒六型ADD(英文原名為 Healing ADD: The Breakthrough Program That Allows You to See and Heal the 6 Types of ADD)。話說台灣的出版商,有時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習慣將書中所有的重點甚至有點聳動的書名一股腦放在封面,實在是低估了讀者的能力。
成年之後,才發現包括自己,身邊很多的人都有注意力缺失症的徵兆。身為注意力缺失者,有時做起事學個東西時因為很容易分心,實在有點困擾,因此對於如何克服此一問題讓自己的生命可以創造更大的成就(這也是注意力缺失者的徵兆之一,總覺得自己的一生可以擁有更大的成就)感到好奇。間或只是為了了解身邊的家人或友人一些脫序不可理解的行為,於是我持續尋找有關注意力缺失的書籍,終於找到這本目前看來較為合理的心理叢書,雖然已是近十年前的資訊。
這本2002年就出版的心理學叢書直到2011年才有中文初版,應該和社會進步的速度有關。記得以前的人生活只求溫飽哪來這許多心病? 每次看到美劇裡的美國人各式各樣的心理疾病(從戀童戀物到各種名稱的心理變態),原本還慶幸台灣人的心理還蠻健全的哩,殊不知當時只是還不夠飽夠暖所以沒時間思淫慾,或是沒時間專注在一般看似無害其實事關重大的心理問題,像是注意力缺失症。
簡單來說,注意力缺失症患者就是自體製作多巴胺功能失調的一種問題,這就是為何很多注意力缺失症患者容易抽菸吸毒等的上癮問題。從這本書裡,至少可少確認,雖然沒有過動症狀也可能有注意力缺失,雖然有注意力缺失卻也會過度偏執。和一般研究注意力缺失的心理書籍最大的不同是,這本書將注意力缺失患者分為六大類(當然是分得愈細說中的機率愈高,標籤作用實在有趣):
第一型:典型注意力缺失(分心、過動)
第二型:渙散型注意力缺失(沒有過動傾向)
第三型:過度集中型注意力缺失(過度憂慮、好辯)
第四型:顳葉型注意力缺失(暴躁、輕度偏執)
第五型:邊緣系統型注意力缺失(長期輕度憂鬱、消極無助)
第六型:火環型注意力缺失(以上五型的綜合)
和其他的心理叢書相比,這本書最特別的地方即是以「看得見」的單光子腦部斷層造影(SPECT: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的影像來解釋何為注意力缺失者及注意力缺失者和一般人腦部活動的不同點在哪裡。同時這也是我第一次讀到,終於有人把注意力缺失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裡的注意力缺失和過動分開看待,成了注意力缺失/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就像以前的人一直以為注意力缺失患者是一種道德缺陷,直到近年才明白原來是腦功能失調。
作者亞曼醫生(Dr. Amen)經常把「注意力缺失症」想成「腎上腺素分泌不足傾向」,因為注意力缺失患者難以忍受枯燥乏味的事,但這並非出於自願 p033。他在書中特別提到:容意分心跟注意力短暫不一樣,指的不是無法維持注意力,而是對環境過度敏感。難怪,對於隔桌人「超級大的咀嚼聲」或是樓下鄰居「超級大的聊天聲」一般人都不以為意我卻覺得別人超級失禮的一些超敏感行為,在此終於找到了答案。
除了容易分心,缺代組織力(空間及時間)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本書裡提到一個很有趣的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定律:從有秩序狀態走到無秩序狀態。
另外像是做事有頭無尾和自我監督能力欠佳,都是影響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改善顯得刻不容緩。這本書以「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來分析注意力缺失症的形成和改善的方法。比如說形成的原因裡的生物因素包括:遺傳、頭部創傷、接觸有毒物質、荷爾蒙、吸毒、飲食不均衡和缺乏運動等 p039~p043。
至於如何治療,或是改善自我注意力缺失的問題,書中也是以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來解釋,生物因素方面像是減少咖啡因和尼古丁的攝取量(咖啡因和尼古丁會減少整個腦部的血流量,導致ADD症狀日漸惡化。p209),保護你的頭,改變飲食習慣(除了第三型ADD,所有ADD類型都可以藉由攝取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方式獲得改善),高強度有氧運動,少打電玩(唉),藥物治療,服用營養補充劑,神經反饋治療,睡眠策略。心理因素方面則是消除自動化負面思考,標靶心理治療,破除錯誤觀念等。而社會介入措施(p216)較為複雜需要身邊的家人和友人一起配合才能辦到。
本書花了不小的篇幅談到飲食控制,注意力缺失患者加上大量甜食,其實更容易疲倦昏沉無法集中注意力,哇,真是可怕,看來不論心理生理,戒甜食勢在必行啦。然而,本書花了更大的篇幅分析藥物對於注意力缺失的影響和必要性,甚至將市面上每一種拿來治療ADD的藥物都列表說明,其中較有名的藥物為「利他能」和「迪西卷」。因為提到藥物,自然也提到服藥後的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像是胃口不好、失眠、頭痛或胃痛、易怒易哭情緒敏感眼神呆滯對朋友失去興趣。不常見的副作用則有搖頭晃腦般的抽搐現象、發育遲緩、心跳變快或血壓升高、摳皮結巴或找頭髮一類的緊張動作行為p238,甚至在本章後半,作者列出更多的藥品名單,用以搭配使用來減緩前述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唉,挖東牆補西牆的西藥用法也是我近年會去看中醫的原因之一(因為西醫給的藥丸實在太多了)。即便有這麼多常見不常見的副作用,西醫出身的作者仍然在最後加上一句「但要記住的是,不接受治療的副作用比吃藥還要嚴重無數倍!」
延伸閱讀:左邊的是「不是你不再有吸引力是他缺乏注意力」(中譯本出版年份:2012)(The ADHD Effect on Marriage 2010)而右邊的是「分心不是我的錯」(中譯本出版年份:2000)(Driven to Distraction 1995),都是北市圖裡就借得到的相關好書。有趣的是,「分心不是我的錯」將注意力缺失症細分為十三種類型(p228):
01. 非過動型
02. 焦慮型
03. 憂鬱型
04. 學習異常型
05. 狂躁型
06. 物質濫用型
07. 創造型
08. 冒險型
09. 有精神分裂現象
10. 具邊緣型人格特質
11. 品行疾患或對立性疾患或反社會人格特質
12. 有強迫症
13. 假性注意力缺失
嗯分得那麼細又那麼全面,講起來又是人人有嫌疑個個有問題。其實對於注意力缺失症的診斷,我個人認為「不是你不再有吸引力是他缺乏注意力」裡條列出的方法較為簡捷,懷疑自己是否有分心症者可稍微試試(p037)。
關於分心症中專注力不足部分(95%準確率):
-無法注意到細節
-組織有困難
-遺失東西
-容易分心
這些徵狀中,長期分心是最重要的診斷條件。
關於分心症的過動部分(90%準確率):
-覺得靜不下來
-很難進行安靜的休閒活動
-話很多
-很難等待輪到自己
提出這些診斷條件的兩位醫生把自己的臨床經驗和同事的研究數據加以延伸,加入了更多的徵狀,包括:
-覺得成就太低缺乏安全感
-很難組織-長期拖延或啟動困難
-同時進行很多計畫但是常常無法完成
-很容易分心容易出神發呆
-無法忍受無聊
-沒耐性挫折忍受度低
-言語或行動上的衝動常常常在金錢上很衝動
-情緒起伏大
-肢體或心智的躁動不安
-上癮行為
-常常追求高度刺激經常持不同意見
-不正確的自我觀察
這本書將多巴胺分泌異常的注意缺失症稱之為獎勵系統缺失徵候群(Reward Deficiency Syndrome),真是一個難見的好直譯。
不查不知道,左邊那本很深宮怨婦的書原來這麼新,是不是翻譯的速度總是和社會的進步及需求成正比呢?
May 13, 2013
貓中途公寓三之一號
實在難以想像,台灣人一年只讀兩本書。自從養成圖書館借書的習慣後,我寧可相信其實台灣人是一年只「買」兩本書,兩本真正會閱讀超過兩次那種的工具類書籍(非教科書),其他的像是小說傳記等保證只會讀一遍的,只要用「借」的就好。有時,遇到那些與自己興趣相投或是願意支持作者志願,我也樂意掏錢騰空(從書架上騰出一些空間,這才是不敢亂買的重點)的。
週末的時候跑到公館的永樂座參加了一場新書發表會,貓中途公寓三之一號。原本只是因為聽到廣播節目阿貓阿狗逛大街(每週六下午兩點到四點,News98 FM98.1 電台)連續兩個星期都請台灣認養地圖的創辦人葉子與KT上節目分享其貓中途經驗談。
想當初我家的阿莫和阿皮也都出身貓中途之家。自知不是貓中途大家長的料,因此對於像是本書作者葉子這樣無怨無悔的貓中途大家長,唯有以實際的購買來表達我的支持。本來以為不過是本紀實體或濫情體(一旦和寵物有關時真的很難控制情緒)的貓文字書,隨意翻閱後,才發現作者葉子比想像中更內斂和含蓄,卻又不失親切溫暖。以文學性來說雖然不能和作家朱天心的獵人們相提並論,但是其一般人的身份似乎將這簡單又複雜的議題寫得更為親厚敦樸。
難得願意排隊請作者簽書,大概因為作者並非職業作家吧。
這本由台灣認養地圖創辦人葉子(作者)與KT(攝影)出版的貓中途公寓三之一號,就是這樣一本值得支持的書。如果說一年只買兩本書,對於愛護街動物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算是其中的一本。##ShowAll##
Mar 6, 2013
天生就會跑 Born to Run
過去幾年來,魏吉爾(按本書作者的說法,魏吉爾是美國最了不起的長距賽跑專家)逐漸相信,人類耐力的下一次突破將從他不敢觸及的層面展開:那就是「人格」。不是其他教練整天絮聒的那種人格,魏吉爾要的不是「咬緊牙根」、「渴求勝利」或是「好鬥本性」那類的特質。事實上,他在尋找的東西正好相反。他認為真正重要的特質不是強悍,而是同情心、仁慈、愛心。沒錯,就是愛。p110
以世俗的眼光來看,Born to Run (臺譯:天生就會跑)的原文作者 Christopher McDougall (克里斯多福.麥杜格) 身高約190多公分,體重超過100公斤, 這樣的巨人身材天生就不適合跑步(也許去當摔角選手還可以早些出名)。偏偏這位巨人又很愛跑步,而當他以世俗的方法開始慢跑時,他為自己巨大的身體製造了很多痛苦。一般人也許這樣就會換個運動(像是游泳),但是麥杜格先生卻不願意放棄自己最鍾意的運動方法,於是,他找上了號稱全世界少數以古法在長跑的墨西哥原住民:Tarahumara Indians(塔拉烏馬拉族人)。
我不喜歡跑步,但是卻一直希望自己能臉不紅氣不喘地跑它個五公里(原因當然又和被害妄想有關,尤其路上遇到壞人時,跑得夠快還是比打得夠好安全些),天下可有此等好事? 坊間那些教導凡夫俗子邁向超跑之神的書籍大都以跑步技巧為主(我至少也看過五本了吧),鮮少有本書像這一本,不但是從故事開始講起,而且還是精采絕倫的奇幻旅程(當然作者本身的說故事技巧也許不是那麼高明,多虧了他在後記裡感謝的編輯和其助理)。畢竟我對跑步的熱忱有限,如果不是卷首一句老子的「善行無轍跡」(當然還有92頁的「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加上此書簡單易讀,不然我還真無法完成這353頁近乎冗長的自我推銷的。
本書歸納了一些觀點,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第二十八章(p266)提到的「耐力狩獵」。好巧不巧,在過年期間百無聊賴時我剛好在動物星球頻道看到一個有趣的節目,這節目的重點就是全世界跑得最快的動物獵豹,必須在它自己體溫過高心跳過快前追到獵物,留得青山在啊。和其他動物相比,人類有著散熱快呼吸快的特性,證明人類是適合跑步的物種。所以當我讀到人不是因為衰老而奔跑而是因為停止跑步才衰老」p299時,真有一種一語驚醒夢中人之慨啊。
基本上,這本書顛覆了以往的超跑模式,對於越輕越軟越厚越貴的現代工藝超級慢跑經典鞋也給予了非常低的評價(尤其是耐吉)。作者以親身經驗告訴大家,赤腳跑,最好。但是如果你的雙腳長期受到不當的保護時,這時也許該從五趾鞋入手。
作者這種赤腳跑步的理論基礎源自於「會痛就是不正確」的觀念,尤其在長距離跑步時,任何一個錯誤的動作都可能造成極大的傷害。當我們穿著柔軟厚實的現代跑鞋跑步時,我們的腳部肌肉就開始萎縮了,於是傷害漸漸就形成了。但是當我們赤腳跑在草地上時,一定會盡量輕巧,因為光是重心有誤,身體就會發出警訊。話雖這麼說,我還是不太敢光著腳在草地上跑,除了我這懦弱的都市腳承受不了自己的體重,還有,地上總是有玻璃屑呢。
雖說所有的超跑狂熱者應該都拜讀過此書,不過在正式比賽時,還是很少看到穿著五趾鞋跑參賽的身體力行者,也許和柏油路面太硬有關?
或許,日後,當我的身體感到任何的痛苦時,我該想想 Scott Tinley(史考特堤利)說的:將心思放在別人身上,你就會忘記自己。 p314
Feb 21, 2013
行路難
Sep 22, 2012
凱文怎麼了
由於電影拍得實在太精采加上讓我有興趣的故事主題,在看完「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的電影版之後,我難得地找來原著,再重新體驗一下父母具有獨一無二的那種無止盡的失望和絕望。
大部分的原著都比電影好看許多,除了原著沒有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天馬行空到無私忘我,想像力無限奔馳,即使是操弄影像的能手也很難超越每個人那無盡的幻想。然而,在看完這部凱文怎麼了的電影和原著之後,我發現兩者以兩種完全不同的表現手法,卻表現出同樣的無助後悔,和永無止盡的疑問和無解。電影版是以令人窒息的沉悶讓人同情那位無辜的母親,小說版則是以排山倒海的喃喃自語自責自怨自省中,感受到那種天生的邪惡和不可抗拒的悲慘人生。
話說回來,電影的影響力實在不容小覷,因為我是先看電影版再讀小說版的,因此在閱讀小說的同時,腦內不時出現了電影裡那強壯和善近乎呆的父親,堅忍自私又神經質的母親,和強硬不屈暴力變態的凱文等等的形象,這選角選得還真不錯。
Aug 20, 2012
中國古代酷刑
因宮拳朱大哥一席話,把多年前曾翻閱過的中國古代酷刑拿來再翻翻。也許因為年歲較長眼界較開,重讀此書,又有另外一番氣象,值得一讀再讀。熟讀之後甚至可以拿來當作茶餘飯後的嚼舌話本,只要想像力不要太豐富,都可以安心讀完。
書裡提到的酷刑有:
凌遲
車裂
斬首
腰斬
剝皮
炮烙
烹煮
剖腹
抽腸
射殺
沉河
絞縊
鴆毒
黥面
割鼻
截舌
挖眼
斷手
刖足
宮刑
幽閉
枷項
笞杖
廷杖
鞭扑
人食
獸咬
拷訊
雜刑
前陣子讀到的一本小說「人魚之歌」,裡面也談到西班牙宗教審判裡一些奇怪的整人刑具,也許是因為語言和教育的關係,西方人在描述此類折磨人的酷刑時,往往比華人有更具體的器具描寫和更明確的心理分析,人魚之歌一路讀來比只是舉例說說歷史故事和稍稍帶入個人觀點的中國古代酷刑更讓人覺得淋漓盡致到鮮血欲滴,還真是有創意。
Aug 16, 2012
人體交易
看到前幾天在印度死了一個台灣學生志工的新聞,讓我想到這本人體交易(The Red Market)。因為這本書的引子,即是從作者 Scott Carney 帶領的一群美國學生,本來正在印度展開一場心靈之旅,卻因為其中一個女學生一時想不開去跳樓,然後從女學生變成屍體後一連串的搶奪身體部份(Body Parts)開始講起。
真是一個很殘酷又很商業的世界。
Apr 25, 2012
為什麼男人不聽,女人不看地圖?
只有去勢,才能徹底解決男人偷腥的問題。哈哈,果然和最近各大頭版的名人婚外情相互呼應。其實呢,不要落入婚姻陷阱也是女性自保的好方法之一,可惜這樣就無法在有人供給,生活無虞並且合法合理的情況下把自己優良的基因傳遞下去。言歸正傳,對於男性去勢這本書還沒說夠哩: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維持一夫一妻制,還讓他再也不用刮鬍子,沒有禿頭的煩惱,還能得到長壽。精神病研究機構針對男性的研究顯示,去勢的男子,平均壽命是六十九歲,保留住男子氣概的人平均壽命只有五十六歲。這個原理,同樣也適用於你的愛貓。p224
阿莫:嘿嘿嘿,自古閹貓多長壽啊。
Why men don't listen & Women can't read maps(台譯:為什麼男人不聽,女人不看地圖?),有時書名直譯的心理叢書,會讓人覺得一目瞭然沒什麼驚喜,不過也是這種平鋪直敘的書名,才可以讓我在圖書館閒逛時找到平日不會刻意去找,但看到時卻很想翻翻的書。
現在即使是遁入空門的宗教人士,多多少少還是得學習和異性相處間的藝術,又何況我輩凡夫俗子? 光就這點,使這本以客觀科學的態度來觀察兩性差異的書更顯彌足珍貴,值得大家認真閱讀。說起來,異性很多討人厭的行為,有時只是因為自己不明白異性的腦部運作方式而產生的誤解。即便如此,卻又不能以己身的優勢來欺壓較弱勢的一方,也不能以己身的缺點(比如說男人就該好色女人就該嘮叨)為天生而當做藉口,總得稍稍克制一下,才不至於害人害己。
這本書裡提到的事實裡,最令我驚訝的是女性的眼睛因為擁有較多的圓錐細胞,所以同時可以看到較多的東西。這也是為何女性是廣角視野,男性是管狀視野p32的原因。難怪我永遠無法像故事書裡的神射手一樣,在一大片樹林裡只看得到樹枝上的那隻小鳥。但我卻可以在一眼內,看到那片樹林裡有幾棵樹幾隻鳥甚至幾種不同的樹不同的鳥和天空是陰是晴等等無關緊要的小細節。男性的眼睛較適合長距離使用,女性則適合短距離,知道這點甚至能充份發揮兩性專長,其實對大家都好。
也因為這較寬廣的視野,在行人交通意外的統計中,男孩的死亡率高過女孩p32。然而在馬路上,女性卻被稱為危險駕駛? 不過對於書中提到多數女性在晚上會呈現出一種類似夜盲的狀態p37,這方面我倒有很深刻的體會,其實我算是認路的,但一到晚上,熟悉的城市彷彿變成了陌生的異域,大概是我的眼睛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現的太好了,相較之下在夜裡就顯得特別不濟。好吧,女性在夜晚時分也許真的是比較危險的駕駛,所以晚上記得讓路給女性。
書裡有很多風格有點過時但非常言簡意賅的小插圖,這張「男女兩性聽人說話時十秒內會出現的表情」只是其中一張讓人心有戚戚焉的好插圖,難怪當男人表情太多手勢太複雜時,就給人女性化的感覺。
當然還有男人皮較厚所以皺紋較少,觸感也較鈍,女性的嗅感較好,對甜味的感覺較敏銳(YAY!)。女人暗中期望男人會知道她要什麼,或是她需要什麼,就進化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期待是不可能實現的。p51知道誰敏銳誰鈍感就好,不用要求太多。
讀完這本書,我才知道,台北捷運裡那完全不顧「上北下南右東左西」的地圖觀念而畫出的顛倒地圖,原來是為女性設想的結果啊,這樣擺地圖女性才比較看得懂啊。但是如果真的這麼為女性著想,是不是滿街的平行停車格也得改成斜向停車格呢? 畢竟一個女性化的世界雖然沒有效率,但是卻很安全啊。
這224頁接下來的內容更有趣:我們可以期待,未來男性的性慾會比現代男性低。睪丸的大小和精液的產量會一代一代的降低。從目前的證據來看,我們祖先的睪丸比現在的男性大,而且和其他靈長類相比,男性精液的量,比大猩猩和黑猩猩少很多。和1940年代的男性相比,現代男性的精液量,大概比他們少一半。所以現在的男人們比他們的祖父更沒有男子氣慨。p224
一個女性化的世界終將降臨,這也許就是自認擁有男子氣慨的大男人們的世界末日了? 哇哈哈。
Apr 15, 2012
難以啟齒的怪癖心理學
和那本「為什麼我這麼容易分心,愛亂買,不會收拾」一樣,這本書有一個落落長的原文書名:The Girl Who Bites Her Nails And The Man Who Is Always Late:What Our Habits Reveal About Us,看來這類講注意力缺乏症心理叢書的作者本身就有一些難以控制的障礙,嘿嘿。我想應該是這類心理叢書的書名必須要迅速確實,才能真正打中要害。我發現博客來在介紹這本難以啟齒的怪癖心理學時,免費讓讀者讀了很多段內文,純屬可貴。也許大家都想幫助注意力缺乏症的患者,讓這個社會可以變得更美好吧。
這本算是我讀過的少數心理叢書裡,真正願意面對問題幫助讀者解決各種心理方面疑難雜症的好書。雖說作者靈學大師的背景讓我對書中很多有關火氣水氣正向負向的情緒管理問題抱持較為開放的態度,但基本上這是一本以正面的態度面對許多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怪習慣,尤其封面的一席「放屁原來是為了征服別人」更讓我覺得心有戚戚焉。原來當身邊有人放屁(尤其是放響屁)時,我覺得受到侵犯的這種感覺是正常的,「這種混濁的氣體讓我們成功地臭到了每一個人。換句話說,我們也算控制了周圍的這些人」p202,哇,算你狠。
現代人活在前所未有的壓力鍋裡,而這些因壓抑而無處宣洩的憤怒往往讓我們養成許多壞習慣甚或討人厭的強迫症。大部分的習慣形成,作者都會以「情緒誘因、負罪感、自尊的喪失、悲傷、拒絕背面真相和結果」p49這樣的惡性循環來解釋前因後果。
由於書中某些怪癖太過奇怪,所以剛拿到這本書時,我是先從「審己」的角度開始讀起(之後才可以度人啊)。「囤積物品」一向是我引以為戒的大問題,因此每次在影集裡看到有關囤積者的故事情節時都會產生很大的共鳴。United States of Tara和CSI都曾出現過類似的強迫囤積者身影。然而再怎麼誇張也比不上最早及最紅最真實的Langley Collyer,這個被自己囤積的垃圾壓死,他在紐約第五大道上的律師。「喜歡囤積物品的人都害怕放手,他們害怕一部分的自己也會隨之而去」p183。啊至少我沒有囤積動物的可怕習慣(雖然一屋五貓也夠可觀了)。就在我以為遲到這件萬惡不赦的壞習慣時,原來早到也是同等地討人厭,「如果說遲到者想逃避未來的話,早到就是遲遲不肯走出過去」p231就書裡而言看來,其實早到也屬於被害妄想症的表現之一,也許我潛意識裡就想先到一步好勘察地形,和一進餐廳就會選擇背對牆壁面對出入口是一樣的道理。
話說人不可無癖,但怪癖太多難免給自己帶來壓力,尤其時不時就得反省一下自己到底有沒有問題,或是怪癖已經怪異到干擾到本身作息,也是痛苦,何不誠實以對,找出癥結再對症下藥,也算對自己負責,讓自己快樂。
不過,在這本書裡,連嗜甜都算一種病,這樣一來,天底下沒病沒陰影的人應該是不存在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