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證明,視覺所見不見得是正確的,對於這些必須做出動作而完成的技術,完全不是光靠眼睛看就可以明白的,有時觀察力太過敏銳,反而限制了其他感官的感受,對於習慣寫生的我來說,不可不慎。
Jan 16, 2015
蛇年應景學胡琴(二十三)
Dec 5, 2014
流波曲
話說流波曲的作曲者孫文明先生,四歲時因患天花導致雙目失明(維基百科)。我曾就「閉眼拉琴」這個問題和二胡老師稍微討論了一下,因為我對於二胡高音的部分完全無法掌握,於是我好奇是否所有學二胡的人都有同樣的問題,二胡老師說這是當然,因為高音的部分離視線較遠,對於我們這些明眼人來說,愈遠愈看不清楚也就愈沒有安全感。我說,難怪,常看到一些二胡表演者是駝著背在拉琴的,原來是因為想離高音部分更近些。
Nov 28, 2014
阿美族舞曲
有阮有笙有揚琴,真是一種熱鬧的漢阿美舞曲。
據二胡老師說,在大陸學習二胡,從姿態表情甚至身體擺動的程度,都是整套教下來的。有時,當我看著大陸二胡演奏家那種「用力感受」的肢體表演,反而不知該如何反應,大概又是我情感貧乏了吧。
Nov 26, 2014
姑蘇春曉
之前我在練習江南小調時,二胡老師就曾提到這首江南味兒很重的曲子。慚愧的是,蘇滬這地方我也跑了好幾年了,卻從來沒有進茶樓聽過蘇州的評彈或是到音樂廳聽過崑曲,音樂教育在我家族裡的不重要性可見一斑啊。
說到江南的音樂,就想到如音樂的蘇州話,「寧可聽蘇州人吵架不願聽寧波人說話」,平平都是吳語,怎麼可以差這麼多?
Nov 24, 2014
草蜢弄雞公
這次音樂會上,「草蜢弄雞公」這首臺灣民間歌謠是由二胡、笙與鋼琴共同演奏。自從上次在老師一場較為小型的室內發展會裡,初次見識到笙。演奏家的笙和街頭藝人的笙果然不同,笙所發出那種類電子樂的聲音,可從這位妹妹的超級瑪莉(0:20)充分感受。哇,可惜,要不是笙屬於要清口水的樂器類別,而且又有點重,不然我也許真會棄二胡而從笙,就算為了練肺活量,也好。
原來用二胡來拉「不可能的任務」也可以如此緊張。
Nov 22, 2014
揚州小調
老師一年一度的二胡音樂會又到了,雖說老師開音樂會和我的二胡程度完全無關,但是因為我的國樂知識近乎於零,曲目熟悉成了基本功課,非做不可。
先來一曲輕快的揚州小調,在 5:20 左右還附贈一首討喜的賽馬。
對,賽馬真的不難,但是要拉到一個速度之上,可就不容易了。
Nov 20, 2014
Nov 5, 2014
蛇年應景學胡琴(二十一)
最近因為練習墊指滑音,似乎把左手小指拉傷了…沒想到拉琴也會出現運動傷害,年紀大了,還是小心為上。
於是,這次跳級似的選了一首幾乎不用小指的喜送公糧,練新曲的同時想辦法把錯誤的習慣改掉,放鬆放鬆再放鬆。
Oct 21, 2014
蛇年應景學胡琴(二十)
換了牡丹新弦之後,二胡的聲音果然清亮許多。這次為了挑戰自己,並未請老師幫我在弦上做上「點點記號」。對初學者來說,當我們在三個把位點三個點時,基本上準的也只有那三個音。另外,每次開始練習時的「準備動作」,也讓我自己完全處在一個很緊繃的情況下,非常不利換把時應有的放鬆。
沒有了點點,完全靠得是耳力和手感。二胡老師一直說我太依賴視覺,太重視音準,其實要拉一手好琴,除了音準,音質、節奏和音樂表現也同等重要。在沒有點點的提醒之下,老師建議我閉上眼睛用耳朵去抓音,或許可以得到另一種啟發。
Sep 12, 2014
蛇年應景學胡琴(十九)
開始練習賽馬也有一陣子了,像我這樣沒有節奏感的人面對這類快板樂曲時,忽然發現自己很沒有時間感,對於一分一秒之間的距離,居然是如此不準確。大致來說,當學畫的人拿到任何一張紙都可以輕易地點出中央點,甚至不費吹灰地將這張紙的横向部分一一等分,直向部分一一等分,這是基本功的一部分。然而,對於時間等分的訓練卻是前所未有的(除了那種為了考試而要控制時間的訓練並不在此列)。
這種對於時間流逝與存在的感覺,也就是所謂的時間感,在武術和音樂的學習裡,都是必備的一項知覺,空間感反倒不是那麼重要,然而,若是說到距離感,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Aug 28, 2014
蛇年應景學胡琴(十八)
今天二胡老師心情特好,將他那把價值二萬人民幣的呂建華手工琴借我拉幾個音。話說,由於初學這類沒有音格的樂器,耳朵不利加上手指不準,之前經過老師的許可,我在我的弦上做了兩個點點記號。現在一旦面對老師這樣毫無點點的二胡,一時之間居然不知如何是好。
「妳不能再過這種點點生活了啦」二胡老師笑著說。鼓起勇氣緩緩拉起,嗯,一分錢一分貨,一點不假。
Aug 21, 2014
蛇年應景學胡琴(十七)
原本我的琴拉起來啞啞沙沙,經過二胡老師調個音,不到一分鐘的時間,琴的聲音整個明亮了起來,難怪,如果許可,琴應該常常拿給會拉的人拉拉(或是會彈的人彈彈),琴的聲音不夠亮不夠好,通常琴主要負很大的責任。
二胡老師說,如果我想讓我的琴聲好聽些,拉琴的時候必須要讓琴弦有一種「震動」的感覺,如此一來,琴聲才會拉開,而不是愈拉愈悉愈想睡。
Jul 23, 2014
蛇年應景學胡琴(十六)
最近練二胡時開始有個綁手綁腳的問題,就像練宮拳時有個放不開的問題。同樣地,兩位老師都說到,目前的程度因為要求的是結果,因此,只要是在放鬆的狀態下,很多動作是被允許的,像是二胡裡的「保留指」和「不保留指」,宮拳裡的「聳肩」和「沉肩」,其實都不是根本的問題,實在不該太在意。
Jul 15, 2014
蛇年應景學胡琴(十五)
一開始就追求完美,有時反而什麼都做不到。放鬆的練習,可以平順地將聲音流出來,對於目前的我來是最重要的。
彈奏指法的新舊和樂器的不同,也可以徹底改變樂音的個性。以二胡來說,上海王根興的琴比較適合古典曲目,北京呂建華的琴則適合西洋曲目。前陣子二胡老師拿來一把呂建華的胡琴,聽他拉起來的感覺和小提琴十分類似,音色既明亮又外放,和王根興的完全不同。
手掌鬆掉之後,弓毛自然就落在外弦之上。初學時總會非常刻意地把弓毛向內貼向外放,漸漸發現(一年下來),其實不需要那麼多的力量,尤其對於外弦的音。然而,說半天的放鬆,老實講還是用了一點點的力,但是這樣的力,其實就是把多餘的力去掉的力,講快一點還真有點繞口令的味道哩。
稍微想想(不過老師老是提醒我不要想太多),這種拉弓推弓之間的力的學問,其實和招財貓擋拳法也有點類似,很多平常做不出來的動作,有時只要一放鬆下來,就做得到了。
Jun 30, 2014
蛇年應景學胡琴(十四)
最近在很短的時間內,連續被兩位老師(二胡和宮拳)念說:想太多了(學胡琴十三裡就說過了)。我想(啊不要再想了),也許因為音樂和武術都具有一種持續動作的特性,讓我這個從小就習慣坐在桌前動眼動筆的人不太適應。
二胡老師說,音樂要出手才會有聲音,不能光用看的(哈哈因為我常用眼睛在尋找第一個音的位置),而且出手前先想清楚,一旦出手後就不要東想西想,聽起來和我在宮拳課堂上遇到的瓶頸有些類似。因為在學習器樂時,必須強迫自己要有某種程度上的穩定性和協調性,接著,又要想辦法放鬆和輕鬆,卻又不能完全恍神,否則在我現在這個初學的階段,很容易就會荒腔走板。看看這樣的形容,會不會讓人覺得學音樂和學武術其實是同一件事呢(又想太多)?
這次上課時二胡老師心情特好,示範了一下現代指法的練習法,他說,早期並無此種二胡指法,因此演奏上會顯得較為單調。現在的人將西洋樂器的指法融入二胡彈奏中,算是一種活化的表現。
May 17, 2014
蛇年應景學胡琴(十三)
不知是不是二胡老師終於發現了我「吃軟不吃硬」的個性,最近上課時特別和譪可親,和之前的嚴詞厲色完全相反,這可奇了。
二胡老師常說,練琴可以盡量練,只要在放鬆的情況下練習,就沒有問題。以我目前的程度,每拉到怪怪的地方,應該就是練習的次數不夠多的問題。
拉弓時必須要有手臂帶動弓一個「刻意的」動作,而且是一個「內在的」力量,並非只有外在動作的力量。
左手按右手拉,同時進行卻不可「同手同腳」。所謂「同手同腳」,一般來說,就是沒受過音樂訓練的人,雙手會以同一個速度動作的習慣。
別邊拉邊想,否則就會出現嘎嘎的可怕聲音。想好以後再出手,出手後就不要多想。弦樂器的概念即是出手後就不要隨意調整,出手後就是一個速度的流動。除非是樂手刻意要做出一個效果,否則一出手之後就不會輕易停下來,如此一來就不會有雜音的出現。
也許,二胡老師是覺得我的年紀已大到不適合打罵教育了,因此才開始和顏悅色起來? 唉,真是想太多。
Apr 19, 2014
蛇年應景學胡琴(十二)
宮拳師弟在課堂上提到一本有趣的武俠小說「道士下山」,居然在北市圖有上架。在好奇心強過貓,以及每每聽到人們談起久仰的「逝去的武林」時也會提到「道士下山」的作者徐皓峰(遑論那「一代宗師」之編劇身份),借來一看。這本書的確了得,連對武俠小說沒什麼興趣的我都可以順利讀完,果真文采不俗。
言歸正傳。「道士下山」從太極講到形意,再從形意講到狐仙,其中有一段甚至提到了可用來降魔的古琴古曲「普庵咒」(當然還有蘭亭序的美感經驗與歷史定位,唉我只能說,寫武俠小說不但要熟讀歷史還要有牽強附會的想像力),咦,原來這首曲子我很早以前就學過了,在技巧上並不是一首太難的曲子,以二胡拉來甚至有點祥和,完全沒有那種肅殺的感覺。自從聽過顧爾德(Glenn Gloud)版的土耳其進行曲(Turkish March)後,我對於同樣的曲子由不同的演奏者演奏,甚或不同的樂器演奏,其結果可以用天差地遠來形容是一點也不覺得誇張的,即使普庵咒的開頭兩段不過簡簡單單「哆雷哆雷咪 嗦啦哆電咪」,用線性的二胡拉來只覺幽遠,但是一聽到古琴版的吊吊吊,的確有點毛骨悚然。
Feb 18, 2014
蛇年應景學胡琴(十一)
從蛇年跨到馬年,學了一年,老師終於對我講出「妳已經有點音感了」,真是的。混了大半陣子,我的二胡之路總算有點進展了。
不過對於這首以我的程度看來難度仍頗高的「良宵」,我是完全看不到盡頭的。從去年十二月三日第一次接觸到這首二胡名曲,剛開始我是完全不知這是一首直跳三個把位的曲子。其次我又發現,原來這類民族樂曲,居然不是百分之百照譜拉曲。像良宵這首曲子裡面,有很多地方會因為演奏者的熟練程度而出現許多隱藏音。我不止一次請教老師(因為實在無法理解)為何不能百分之百照譜拉曲,老師也很有耐心地先照著譜子拉一遍,然後再以他理解的方法拉一遍,讓我明白,其實最終目的還是以好聽為主。
但是到底什麼是好聽? 我想這又需要時間的磨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