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entertainment/影視歌.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entertainment/影視歌. Show all posts

Jan 18, 2015

觀 Olive Kitteridge 有感

最近花很多時間在看影集啊。話說每次 HBO 的自製迷你影集上市時,我都無法抵擋它的吸引力,不自覺就陷下去,弱點之一。


感覺上是部沉重的影集,區區四集,觀後居然會讓我開始思考人生的問題,那種奇妙又具體的無奈感非常明顯。看來,這部低調卻強烈有關躁鬱的影集,實在不太適合習慣負面思考的人觀賞。

在 1996 的電影 Fargo 中,認識了飾演 Olive Kitteridge 的 Frances McDormand,一位外型毫不起眼卻非常吸睛的女演員。然後是飾演 Henry Kitteridge 的 Richard Jenkins,是 2001 的 Six Feet Under 那位一出場即身亡,之後一直陰魂不散的老爸。還有飾演那位一直為精神疾所苦單親媽媽 Rachel Coulson 的 Rosemarie DeWitt,則是 United States of Tara 裡的怪姊姊。哇,原來又都是老面孔,但卻像是重新認識般地不同凡響。


北市圖有原文書讓人租讀。雖然速度緩慢 ,但持續閱讀中。讀外文小說的缺點就是,讀第二章時已經忘了第一章的細節,這是怎麼回事?

Aug 23, 2014

觀 The Fall 有感(第一季)

看慣美國影集「三分鐘一個高潮五分鐘一個懸念然後八分鐘就破解這個懸念」這種緊迫逼人極其商業性的編劇手法,再來看英國 BBC 製作的 The Fall,才發現當說故事的人知道如何說故事時,慢慢地說也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


意想不到的是,這居然是部女性意識非常強烈的影集,整季五集都在講述同一個案子(其實還是有一個小小的支案),更讓這部帶有精神分析式的警探片有一種抽絲剝繭娓娓道來的細膩。以前看英劇總有兩個遺憾:一是英國演員平易近人(怎麼說呢長期美式文化洗腦下的偏執審美觀作祟)卻又十分陌生的長相(畢竟對英劇不熟),二是節拍紊亂(對於英式文化及英國社會較不熟悉的關係)節奏緩慢(被美式影集帶壞的速食品味)。

然而這次的女主角 Gillian Anderson 可是個熟面孔,從 1993年的 X-Files 到去年的 Hannibal,對我來說,在不熟悉的環境遇到熟悉的面孔,尤其是這位熟面孔又是一位讓人目不轉睛的資深演員,我覺得當初 BBC 會找 Gillian Anderson 出演一位倫敦警探勢必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原因即在 Gillian Anderson 那一口十分不標準的英式英語。雖然集集看下來,很明顯可以感覺到 Gillian Anderson 口音上的進步(或說口音上的不同),難怪在美劇 Hannibal 裡都會感到 Gillian Anderson 的美語有一種不純正的英國腔。

先是女主角是熟面孔,然後,在第二集裡,幸運地又遇上了 The Good Wife 的 Archie Panjabi (飾演 Kalinda Sharma 的那位英裔印人),加上男主角 Jamie Dornan 確定出演 Fifty Shades of Grey 裡的那位 Mr. Grey (巧合的是他本人也是 Belfast 人,劇中發生兇案的地方),好劇本加上好演員,真可謂錦上添花觀眾有福。

據說這部影集在英國(不知是不是光是在 BBC)是八年來收視最高的影集,因此在2014年全劇組原班人馬開始了第二季的拍攝,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Aug 20, 2014

觀 True Detective 有感(第一季)

每次在看 HBO 自製影集時,總有一種在看電影的感覺,而這部今年年初就上映的 True Detective(臺譯:無間警探),就有那種電影般的精緻,非常 HBO (Home Box Office),八集一季的 True Detective,雖然不是一口氣將它看完,仍然覺得像是看了一個八小時長的電影劇情片。


這類探討人性黑暗面的影集一向是我最愛的題材。我一直覺得,西方社會對於戀童癖和宗教狂這兩個議題有著難以釋懷的情結。雖說第一季第一集的兇案現場有一點點 Hannibal 刻意擺設的影子(不過我想這些年以來為了要表現出兇手的慘無人性及精細周密,有如劇場舞台的犯罪現場勢在必行),然而,同樣是連續殺人犯, True Detective 卻比 Hannibal 多加了一層社會分析。

以前實在不太喜歡 Matthew McConaughey,那自以為是的陽光笑容,濃到化不開的美國南部腔,和時不時就得膀爺一下露露六塊的金髮男子,年輕時的 Matthew McConaughey 真是個鋒芒畢露毫無保留的美男子。曾幾何時,當他將逝去的青春一腳踢開,二十年來的演藝經驗,讓四十歲之後的他,終於得以放下身段,專心地把重心放在他那引人入勝的表演,果然一鳴驚人一飛衝天。

不知為何,這部影集馬上讓我想到 1987年的 Angel Heart (臺譯:天使心),應該是其宗教的部分。記得當年這部電影曾因駭人的血腥畫面和真實的裸露場景引起爭議,改天應該找來看看,看看這些年經過媒體的訓練和調教之後,當年驚世駭俗的電影是否已經讓人無感。

Jul 10, 2014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2014

個人觀點:我認為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臺譯: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是我近三年來看過最好的電影。這部以小說家褚威格(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為第一人稱述事者原型的奇幻派電影,光是演員名單就足以讓人目不暇給。


導演 Wes Anderson 在美國的評價一向不低,記得我看的第一部他的電影是 2001 年的 The Royal Tenenbaums,當時就被他電影裡光鮮亮麗的顏色對比所迷惑。雖然,對於劇情裡太過古靈精怪的調皮有點不能適應,而且,大堆頭大明星共聚一堂反而產生一種不知所云的感覺,因此後來一直不太敢碰 Wes Anderson 的電影。

直到今年的布達佩斯大飯店,我想,這應該是他表達能力敘事條理和道具設計終於走到一塊一起迎頭向前的成熟表現,加上每位大明星都以適度的誇張化妝,把他們原來會互相影響的,那光芒萬丈的明星本色稍稍掩飾一些,使得大家得以各行其志且又不會彼此掣肘,讓原本誇張不可思議的劇情居然以一種平順自然的節奏從頭到尾一氣呵成,誠屬不易,強力推薦。


Apr 12, 2014

吃人魔再現

直到看了 Homeland 第三季第十二集,House of Cards 第二季第一集和第十二集,The Good Wife 第五季第十二集,當然,還有 Hannibal 第二季第五集之後,我才明白什麼是「沒有人是無法被取代的」的意思,在美劇裡,不管多麼重要的角色,都有可能一走了之,在實際又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裡,人情味算什麼啊。


看到了第二季第四集一開始的「警告標語」,我才發現所有在 Hannibal 裡所出現的殺戳畫面是多麼地詩意。同時,Hannibla 製作團隊刻意往高級優雅方向的努力,在第二季裡益發明顯。在第二季第六集裡,我看到了我從沒在電視影集裡看過的雙排大鍵琴(也就是 Harpsichord,還有 Dr. Bloom 與之相提並論的 Theremin,真是可愛)。另外,在這一集裡,由於不斷出現的烹飪用餐畫面和與之相伴的大師古典音樂,讓我如果在吃飯時聽到古典音樂時,就會不自覺地想吃素啊。

記得前陣子曾有一位廣播主持人提到,在臺灣,只要製作與食物(還不一定是美食哦)有關的節目,收視率(或收聽率)馬上可以達到一定的標準,不知美劇 Hannibal 是否也跟上這個風潮,甚至讓人看了之後就不想吃肉,而不是看完以後就想進廚房了。

Apr 2, 2014

冒險王和民謠王

對於我這個不愛花錢看電影的人來說,二個月內居然去電影院看了兩場電影,真的是非常難得。


過年時看了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臺譯:白日夢冒險王),上個月再看了 Inside Llewyn Davis (臺譯:醉鄉民謠),這是兩部南轅北轍的電影,前一部可說是近年來我所看過最勵志的電影,後一部則是以華麗的視覺,表達出無限輪迴,最消極的悲苦人生。

平常我是不會主動去看勵志片的,也許是被過年的氣氛感染了吧。冒險王的片頭是我喜歡的那種「將人名和背景合成至完美的協和」,加上少見的場景選擇,配上「我」那個年代的經典流行樂,冒險王算是盡了應盡的義務,讓觀者(尤其是男性觀眾)打從心底暖起來,覺得只要開始去做,自己沒有什麼事是辦不到的。

民謠王則是老手導演柯恩兄弟(Ethan Coen & Joel Coen)的作品。打從 Fargo (臺譯:冰血暴)以來,我就非常喜歡柯恩兄弟的電影,雖然他們的音樂品味(鄉村音樂?)讓我實在很難勉強自己去接受,但是他們那華美綺麗的視覺展現,以及低調的述事方法,高調的題材選擇,使我很難拒絕他們的電影。民謠王剛開始時鋪陳出一股真人真事的力量,但是一路看下來,漸漸發現其中瑰詭之處。柯恩兄弟的這部電影,不論以故事和畫面看來都異常冷冽靜僻,還好有一隻(或二隻?)可愛的橘貓穿梭其中,像是冷風中的熱可可,在冰天雪地的景色裡,讓人還有一種「活著」的感覺。

柯恩兄弟非常喜歡暗部細節,這也讓上電影院看他們電影的觀眾們,特別有值回票價的感覺。


話說這次在上海衡山路上巧遇一家 Papa Johns,當然哦,其景色絕對比不是冰島上的那一家,不過其東西方文化之錯亂(如果說這在紐約應該也會有人相信),連鎖餐飲之無遠弗屆,是不是也有蕭蕭之感呢?

Oct 27, 2013

Top of the Lake 2013


Top of the Lake(網路上翻為"湖畔迷情"我都直譯為"湖之巔")是電影導演珍康屏(Jane Campion)這世紀以來的第一部電視影集製作。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上世紀她也出了一部電視影集 An Angel at My Table,記得當年這部影集讓我對於西醫電療精神病的手法有著很深刻的印象。

言歸正傳,2013年出品的 Top of the Lake,劇組花了十八個星期在紐西蘭拍攝,整部影集裡充滿著高空拍攝出來的壯麗美景。當我正聽著空拍攝影師齊柏林述說臺灣空拍的難度主要是政府對於直升機的過度管制,卻在 Top of the Lake 第二集裡連續看到兩架直升機在影集裡演戲,遑論其幕後參與的直升機數目了。直升機明明可以垂直起降,在臺灣卻必須和其他飛機一般排隊等升空,成為被流量管制之一,也真的很奇怪。這部影集延續了 Jane Campion 一貫的女性議題,雖然她的影集裡的人物個性,和美劇人物個性相比,顯得有些不知所云,不似美劇人物設定那般精準和鮮明。卻也因為這項特點,讓這部影集的觀者如我,比較沒有「被設計了」的感覺。

雖說它的結局轉折有著180度迴轉般的誇張,而應該做些什麼的通天聽智者居然毫無作為,但整體而言,還是一部引人入勝的精緻小品。

其中除了 Holly Hunter 是 Jane Campion 在 The Piano(1993) 裡的老搭檔,我還發現了另一個熟面孔:Geneviève Lemon(在電影裡飾演那個有點三八的鄰婦),。據維基說,原本 Jane Campion 還想找電影裡那位精靈般的小女孩 Anna Paquin 演出全劇的靈魂人物,那位回家探視病母的女警探,哇,好險沒有找她。畢竟自從 Anna Paquin 成年以後,她的精靈感就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消失了。

至於女主角 Elisabeth Moss,倒是少數我看過演出但居然沒認出來的演員,看來隨著年紀的增長,我的梭狀回(Fusiform Face Area)也開始退化了。Elisabeth Moss 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有二,第一,完全沒從她的口音中認出她是美國演員,第二,完全沒認出她曾在 Girl, Interrupted 裡曾飾演主要配角,當年她只有十七歲(而且演個被火紋身的小女孩),只能說女大十八變吧。看來她在熱門美劇 Mad Men 裡也是女主角,可惜我對 Mad Men 的時空背景實在沒興趣,不然倒可看看當她說著六十年代的美國腔時,會不會又變了一個人。

Oct 1, 2013

癌末不逝

癌末患者可以生龍活虎歷久彌新,除了非常幸運異常小心之外,就只有在影集裡才遇得到。


以罹癌者為主角似乎是前幾年美劇的慣例,雖說如此主題容易發揮,比如說因為生命重大的改變個性極端地變化所產生出的戲劇效果。然而,不可諱言,罹癌主角的生命畢竟脆弱,也因為他們的脆弱,成為一個終結影集的最好理由,即便是再不可思議不可理解甚至讓觀眾不能接受的結局,都可以順理成章曲終人散。

繼 The Big C 的女主角辛苦存活了四季(雖說第四季只有四集,咦? 難道美國人也知道四的涵義?),Breaking Bad 的男主角一路使壞,尤其第五季第九集居然讓觀眾苦苦等了近一年之久,我看也只有這樣受歡迎的影集才敢在這樣一個焦躁的年代測試觀眾的耐心。但是,他面對的畢竟是癌症,聰明如 Mr. White,逞強了這些年,終將謝幕。

9/29,終於讓我等到了 Breaking Bad 的全劇終。話說這樣一個眾男角皆個性鮮明,眾女角卻個個毒蠍婦人心的性別歧視影集,實在違背了我選擇影集的規則,不過化學老師 Mr. White (Bryan Cranston 飾)精湛的演技,倒是讓人忘了劇中女角不可理喻的貪婪和奸巧(對啦壞字眼的字都是女字部啦怎樣),況且,這部影集具有西方戲劇裡少見的黑白善惡觀,罹癌失業制毒販毒殺人放火爆破到最後家破人亡孤老無依,原來都是一場夢。

導演珍康屏(Jane Campion)認為,電影會愈拍愈保守,因為和以前相比,現在要讓觀眾走入電影院已非易事。預算和時間上的限制,讓這位大導倍感壓力,相對來說,電視的創作空間反而變大了,讓她開始開心地投入電視戲劇的創作。

Aug 11, 2013

不變

彷若昨日才發生,轉眼二十年已過去。據說男性的聲音,在青春期的時候定型,之後終其一生聲音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而女性的聲音,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變化。不過自然定律也是因人而異,有的人就是如此蒙天恩眷顧,不但年輕時有好聲音,年長時好聲音也沒消失。


當年難得一見的夜視版本,在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因為取得容易,反而顯得不那麼稀罕了。記得這是我看到冰島國寶 Bjork 的第一支音樂錄影帶(對,當年還稱之為錄影帶。不過當年看到的是白晝版),對於其中的髮型始終念念不忘(要不是我髮量太多又太粗…)。今天看來也許這是一支不怎麼特別的MV,但是二十年前這也算驚世駭俗了,尤其歌詞裡提到女性也有情慾,對於某些衞道人士來說,其驚嚇指數應已破表。

Big Time Sensuality

i can sense it
something important
is about to happen
it's coming up

it takes courage to enjoy it
the hardcore and the gentle
big time sensuality

we just met
and i know i'm a bit too intimate
but something huge is coming up
and we're both included

it takes courage to enjoy it
the hardcore and the gentle
big time sensuality

i don't know my future after this weekend
and i don't want to

it takes courage to enjoy it
the hardcore and the gentle
big time sensuality



當年我就非常喜歡 Violently Happy 的 MV,大概是因為以前還沒有 CSI 這類血腥科學的影集,讓個人內心的視覺暴力無處宣洩。之後華人圈的女歌手開始跟隨 Bjork 的腳步,自不在話下。直到今日,還有人拿嗶嗶嗶來作文章(奇怪的是 MV 裡少了這一段只在 Album Version 才有嗶嗶原音重現2:38),人家二十年前就唱過了呢。

The Professional (台譯:終極追殺令,真是很難記)裡有一段大殺手訓練小女孩和小女孩教育大殺手的過程,其背景音樂就是 Bjork 的 Venus as a Boy,飾演小女孩的 Natalie Portman 是位童星出身,卻難得在長大後仍保有兒時那種特殊氣質的演員,對於這種狀況感到的無解和無奈,唉,有空再說。

出了第一張個人專輯(1993)的二年後(1995)就出了第二張 Post,其中出現了這一首有古意的 it's oh so quiet,再過二年(1997)第三張專輯裡的 Joga,讓人見識到電子音樂也可以寬廣無限。##ShowAll##

Aug 1, 2013

觀 Hannibal 有感(第一季)


“Nothing is more isolating than mental illness."

真是每個人都有病啊。

今年四月血腥上市的 NBC 影集 Hannibal(實在很想自譯成「漢尼伯」)嚴格說來,一開始並沒有太多讓人興奮的創意,光是主角 Will Graham 的造型就讓人想到 TNT 之 Perception 裡的那位神經教授,過場景色快放略嫌老套(因為從最近的 House of Cards 裡就可以看到更壯觀更華麗的全景過場),個性古怪長相很宅的刑案鑑識人員。還有,東方人看起來覺得討厭西方人看起來卻覺得性感的東方女性角色。至於殺人的方式和心理分析的角度也總在意料之中,雖說把人切成小天使和大提琴的確需要一點創意,然而 Criminal Minds 和 Lie to Me 等犯罪類型的影集開跑已久,一時想要趕過並超過並非易事。

然而,Hannibal 之所以特別的地方,即在它那影像裡的詩意,及一種不疾不徐的述事態度,尤其那絕對潔癖且冷靜的病態呈現,和時下一些不斷趕著殺人趕著救人趕著談請趕著結案的快節奏美式影集,有著根本上的不同。Hannibal 顯然刻意地寧靜緩和了下來,為得就是要配合那 Hannibal 最愛的 Goldberg Variationen (郭德堡變奏曲)

直到第一季第三集,終於看出一點況味,尤其英法語皆流利的女主角 Caroline Dhavernas,將這部血腥又陽剛的影集,稍稍沖淡了些。對我來說,飾演 Dr. Abel Gideon 的 Eddie Izzard (第一季第六集)比劇中飾演 Hannibal 的 Mads Mikkelsen 更適合當 Hannibal,也許只是因為口音的關係。

Hannibal 影集的鏡頭穩定而冷靜,色調偏藍,有些陰鬱,所在地巴爾的摩市永遠白雪皚皚(雖然劇中人身處雪中中卻不會吐氣成霜,可見是棚內啊),加上畫面四角略為暗淡的復古式鏡頭( 在 Sony 的 NEX 裡則稱之「玩具相機場景」),還有那一幕幕華麗異常的貴族饗宴(畢竟每一集的標題都和食物有關),Hannibal 的原創性於焉誕生。

話說,才在武術課堂上談到聲帶(戲裡稱為 Vocal Cords, Vocal Folds)的位置,Hannibal 裡就出現聲帶被割開的畫面(這下我真的知道聲帶的位置了),當然還有斜方肌翅人體農場舌頭領帶純氧自焚。還好,這是 NBC,畫面已被善心人淨化過,讓我這樣的視覺記憶者,在看完整季十三集之後,不需史蒂諾斯就可安然入睡的。

附帶一提,影集裡提到最易產生失心瘋(Psychopaths)的十種職業別:

01. CEO
02. Lawyer
03. Media (TV/radio)
04. Salesperson
05. Surgeon
06. Journalist
07. Police officer
08. Clergyperson
09. Chef
10. Civil servant

(取自 Researcher: Psychopaths gravitate to C-suite, journalism field)

不過,看多了美劇後就會發現有幾種職業別對於這類奇情影集十分好用。一個是教授,因為教授代表的是一種脫離普羅卻又不容忽視的專業。再來是記者,因為記者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春城無處不飛花。接著是警探,至高無上的公權力和完美快速的現代工具,不論天性本善或性格缺失,瑕瑜互見之下總是有戲演。

Hannibal 完全滿足了我這視覺動物的視覺,強烈推薦,值得擁有。

Jun 30, 2013

觀 House of Cards 有感(第一季)

才剛稱讚 Robin Wright 是個自然未經人工雕琢的荷里活女星,結果就被打嘴吧了。Robin Wright 在 House of Cards 裡那完全無動於衷以致十分冷酷的臉部表情,尤其中間好幾集充滿了怒目金剛般的神情,也許就是當初選角時刻意追求的形象吧。


老實說,House of Cards (台譯:紙牌屋)裡政客勾心鬥角的政爭故事原本不是我喜歡的題材,這類的影集我甚至避之為恐不及。然而,自然呈現老化狀態的 Kevin Spacey 和視覺空間感強烈的 David Fincher,居然也讓我在不知不覺中,上癮了。

好景不常,才上癮,才第一季第三集時,就開始覺得藥效過了夢也醒了,仔細一看,原來是導演換了。我從來沒有如此強烈地感受到一位導演對一部戲劇的影響可以如此深刻,深刻到導演一換人,整個影集就變了一個味兒的感覺。

也許因為 David Fincher 是電影導演,所以即使在導電視劇時,他那電影院般的空間感也無時無刻地震撼人心。

好在演員們非常出色,編劇們也很用心(其間甚至出現預知現實的橋段),雖然 Kevin Spacey 得意時刻偏長,以至於他原本低沉磁性的嗓音略顯討厭,不過在整個影集的色調對味和美式精緻作風(或說財大氣粗),兩個星期內飆完一季想必也不算太難。

至於在英文學習方面,我發現紙牌屋編劇很愛用 condescend 這個字。印象中,好像是第十三集左右,編劇用三次(還是四次)這個字,讓我不禁懷疑,這個字真的這麼好用嗎?

如此一來,倒真的把這個單字背了下來。


說到置入性行銷,在 House of Cards 的世界裡,似乎只有蘋果電器的存在,其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切商標卻完全消失無蹤(像是販賣機上的飲料商標等等),不知要付多少的代價才能得到這種獨一無二的青睞。

Jun 22, 2013

Smells Like Teen Spirit 1991

最近朋友的吉他技巧更上層樓,於是就開始煩我推薦一些可以用吉他練習的流行音樂,這時我就想起了 Nirvana 的成名曲 Smells Like Teen Spirit。雖說 Smells Like Teen Spirit 是首介於 1991 到 1992 暴紅的歌曲,不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則是當 MTV 1995 年登陸台灣時,隨時打開 MTV 台看到的幾乎都是 Nirvana 這首歌的音樂帶,尤其那些身穿紅字A跟著音樂舞動的拉拉隊隊員們。


年輕時,聽英美流行音樂時如果想得到父母的首肯,最簡單的理由之一就是「因為要學英文啊」,雖然很多歌曲裡的單字是不好聽又不常用的,但是對於增加英文單字字庫還是具有不小的幫助。由於歌詞裡的單字因為需要押韻的關係,所以顯得更好背誦,就像 Smells Like Teen Spirit 裡主唱不斷重複的那幾個字:

A mulatto,
An albino,
A mosquito,
My libido.


夏至已至,蚊子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單字哦。年輕時,由於聽多了這些特異獨行者的歌,因此我的英文字庫和那些為了考試而讀書的人顯得不太一樣,不知是好是壞。

Apr 29, 2013

The Private Lives of Pippa Lee 2009


The Private Lives of Pippa Lee(台譯:她的私密日記)是一部奇特的電影,舉凡青澀青春到老年危機,舉止合宜到嗑藥搞怪,三從四德到女性自覺,這部電影真是包含了許多令我感興趣的主題。它的前十分鐘即使以我看來都有些沉悶無趣,但光是那些大明星也足夠讓人目不暇給的了。光是那些老牌像是 Julianne Moore、Monica Bellucci、Robin Wright、Winona Ryder 等就很容易讓人誤以為這是部沒內函的大堆頭電影(其實真的不是),連那個飾演女主角年輕時代的 Blake Lively,別看她年紀小,居然是大名鼎鼎的花邊教主(美劇 Gossip Girl,這我還真的沒看)啊。當一個人連市面上那些當紅的青春偶像都不認識時,應該代表這個人老了,可以開始專心在人生更重要的事,別再當追星族了。

從現在算來,這已是四年前的電影,女主角 Robin Wright 當年(2009)也41歲了,很久沒看到這麼自然未經人工雕琢的荷里活女星。相較起來,當年才38歲的 Winona Ryder 就已經有些憔悴,娃娃臉還真禁不起歲月的考驗呢。

Apr 20, 2013

Memento 2000


2000年的 Memento(台譯:記憶拼圖),了不起的地方就在它的倒敘手法。聽說台版的記憶拼圖是導演的重組版,也就是乖乖坐好將故事從頭講到尾的正常敘事法。天啊,這樣不就把一部出人意表的經典徹底毀掉了嗎? 還好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看的不是台版,台灣這種百分之百保護觀眾(連背景看板上的祼女也要馬賽克)和替觀眾著想(以重組版代替一般版就怕觀眾看不懂)的態度,實在不太適合標新立異者生存啊。

這部電影特別的地方在哪裡呢? 要不是這部電影已是十二年前的老片,而且電影裡玩的花樣(也就是它那特別的倒敘法),基本上,在電影開始五分鐘後應該也能感受到及推測出的異常,不然實在不該把這部電影最大的賣點就這樣圖示出來。話說回來,即使十二年過去了,那些第一次看的時候不該知道的梗早該也都知道了,現在重新再看一次,這部電影還是具有相當程度的震撼,真是厲害。


簡而言之,相對於傳統的倒敘法,也就是直接從發生在過去的一件事從開始(3/29-14:00)描敘到結束(3/29-22:00),比如說當事件發生在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二點,就直接從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二點開始從頭講到結束。

然而記憶拼圖可不是這樣玩的。它先從事件結束點的前幾分鐘開始(因為主角 Leonard 有這個只能以分鐘計算的記憶毛病),所以電影裡出現的第一段其實就是故事的尾聲,也就是  Leonard  在甩拍立得的鏡頭。第一次看此片時如果不是這樣開始時,切記,就不要再看了,不然真的會毀掉所有導演和編劇及所有工作人員精心設計的橋段,轉換為正常敘事順序時這部電影也成了另一部無聊中年男子自以為是的自我毀滅電影了。

人類的記憶的確不可靠,像我就完全不記得當年飾演 Leonard 之妻的居然就是 CSI 裡飾演 Sarah 的Jorja Fox,不過我倒記得當年之所以會看這部電影,其實是因為 1999年 The Matrix (台譯:駭客任務)裡的 Carrie-Anne Moss。The Matrix 選角時,曾經說過 Carrie-Anne Moss 有一張來自未來的臉。事隔一年,在 2000年的記憶拼圖裡再次看到她時,我發現她的未來降臨在她臉上比我要快得多呢,嘿嘿。

旅社櫃台的人曾對 Leonard 複述一遍(也許不止)他交待過的話:

Leonard: Burt. I'm not sure, I think I may have asked you to hold my calls.
Burt: You don't know?
Leonard: I think I may have, I'm not too good on the phone.
Burt: Right, You said you like to look people in the eye when you talk to them.
Leonard: Yeah.


細細回想,現在我的電話恐懼毛病也許是當年受到 Leonard 一席話的影響呢。

Apr 17, 2013

失眠救星

無意間,在廣播裡聽到一位愛聽古典音樂的精神科醫生提到,JS. Bach(早期根據英文發音譯為"巴哈",其實,如果以音樂家的母語德語來發音應該是"巴赫",就像印象派畫家"Renoir",以前都想當然爾以英文發為"雷諾瓦",其實應該以畫家的母語法文發音來念,所以是"赫諾瓦")的 Goldberg Variationen (郭德堡變奏曲),尤其是 Glenn Gould (顧爾德)版的,對於治療睡眠障礙特別有用。醫生說,顧爾德版的郭德堡變奏曲似乎能把腦中無謂的胡思亂想一一過濾,讓白日的絢爛歸於夜晚的平淡,曲終人沉睡。


當年,郭德堡(不知情時還以為是個地名哩)是位駐在伯爵官邸裡的一位年輕大鍵琴手,被伯爵託付給巴赫訓練。這位伯爵住在萊比錫時,因過勞而患了嚴重的失眠症,郭德堡為此便請巴赫譜寫一首助眠音樂,於是巴赫選了一首節奏較慢但裝飾性豐富的舞曲,作出三十段變奏。

自認並沒有所謂的睡眠障礙,但是一來對於那些沾枕就昏倒的人羨慕不已(雖然聽說這樣的人都是平日極度操勞的過勞者),二來對於略顯熱鬧的郭德堡變奏曲居然有此等助眠能耐也覺得非常不可思議,於是,和同是巴赫愛好者的殺氣師姐借了三張不同版本的郭德堡變奏曲(其中當然包括顧爾德版,不過顧爾德版又分兩個有名版本,不在話下),從 Audio CD (而不是壓縮後的 MP3 哦)開始聆聽。

一般人常用極其枯燥的東西當作助眠的工具,然而,顧爾德版的郭德堡變奏曲卻是一個特殊案例。我以這全長約46分鐘的顧爾德之郭德堡變奏曲助眠也超過二個月了,這首變奏曲明明是我喜歡的那種類管風琴鋼琴曲,然而,聽著聽著,居然就這樣睡著了,以致至今我對於郭德堡變奏曲最後二十分鐘的曲調我還是很模糊的。

顧爾德版的郭德堡變奏曲唯一的缺點,就是夜深人靜時,在巴赫美妙的樂曲中,忽然聽到耳邊有人隨之哼唱的聲音,第一次聽到時的確會從快要睡去的昏沉中猛然驚醒,後來才發現,原來這也是顧爾德的特色之一。我倒還沒聽到木椅嘎嘎,也許是音響不夠好的關係吧。

巴赫的學生郭德堡雖然只活了二十九歲,但是因為這首郭德變奏曲,青史留名。


話說,還有誰也是巴赫愛好者尤其愛聽郭德堡變奏曲呢? Hannibal Lecter 是也。

從以前這段影片就讓我困擾,多年後重看,果然發現了其中的小蟲(bug)。2:35時 Hannibal 才以腿踢柵門去撞警衞,怎麼下一秒 Hannibal 已繞過柵門直接撲到警衞的臉上了呢? 莫非 Hannibal 也會縮地神功嗎?

Apr 10, 2013

Se7en 1995


Se7en 的開場是當年學習排版學時必看的經典(Imaginary Forces 和 Kyle Cooper 也成了必備的知識 ),雖然那時已有電腦可以輔助作業,不過,導演選擇了更為人性的表達方式(為了對應主角的不人性?),也讓這個開場片頭,至今歷久彌新。這些年以來,就算現在電腦的技術更成熟了,能創作出此種和電影充分契合的開場還真不多見呢。

更多有關 Se7en 開場片頭的資料。

也許經過長期在用餐時間觀賞 Crimial Minds(變態心理學和犯罪心理學)、CSI(法醫解剖)、Grey's Anatomy(活體解剖)的訓練,近日在晚餐時間重看1995年的 Se7en(台譯:火線追緝令)時,居然已經冷血到一點也不以為意了(當然我的晚餐不是義大利麵),難道這是乾淨版? 啊明明是正版DVD啊封面還寫著導演版哩? 大概對於戲劇裡的變態血腥,我已練就一身百毒不侵,但是,一旦面對真實車禍現場的支離破碎,我還是會手麻腳麻卒不忍睹的。

片裡永遠下著驟雨城市,令人沮喪,還好當時 Brad Pitt 還很年輕,連 Kevin Spacey 都還瘦瘦沒小腹。

Jan 27, 2013

尖叫聲


感謝朋友平小姐的熱情回應,終於在今年可以一償宿願,近距離地看到了電音女神謝金燕的尾牙表演了,哦耶!

雖說一開場出現了一位格子衫莽漢衝上台強索合照,不過很快地就被全身黑黑的保全拉下台(本來想也許可以看到什麼武打場面哩),也算是個有力的暖場。從未看過謝金燕現場表演的我,經過這次的經驗之後,我覺得,公司如果想讓員工感到誠意和感謝,像謝金燕這般熱力動感的表演者,才是公司尾牙的首選哦。


從沒站過搖滾區的我,這次居然可以擠進到舞台前第五排的位置,真過癮。大約半個小時的表演裡,其實也有她的成名曲「練舞功」,我想,因為「練舞功」太紅而且又是KTV的熱門金曲,所以幾乎每個人都會唱。當謝金燕在表演「練舞功」時,身後的小胖就這樣一字不差地跟著撕吼,連最後那句較高音的「心情好的像十八」都可以整句以假音完全唱完,太厲害。

所以哦,早說過她會紅嘛。

Dec 26, 2012

The Good Wife 裡的古典音樂


剛好在我沉迷 Bach 的時候,在第四季第十集的 The Good Wife 一開場,Mr. Gold 耳機裡的古典樂讓人覺得好親切,經過查證,發現果然是擅長鬧中求靜的 Bach。 Mr. Gold 試圖以耳機裡的 Bach"s English Suite No.3 將自己從醜惡的現實中抽離,可惜,事與願違,惱人的人可以逼人不得不切掉耳機裡的音樂,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Nov 19, 2012

觀 Awake 有感

也許是現代人的生活壓力愈來愈大,這陣子美國影集裡的主角大都有點心理問題,像是 Perception 裡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大學教授,Homeland 裡有躁鬱症的中情局探員,還有 Awake 裡面,一個分不清夢境和現實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 Stress Disorder 簡稱PTSD)的警探。


說穿了,發展出 Awake 這種「盜夢式驚悚片」形態的警匪片,應該是長期演化的結果。因為警匪片演過來演過去,也就是壞人犯案在先警察辦案在後,接下來呢,要嘛上法庭(The Good Wife)要嘛進醫院(Grey's Anatomy),不然就到停屍間(CSI)。為了更緊湊更快速,如何能在更少的時間加入更多的刑案呢? 這時 Awake 裡的 Detective Britten 於焉誕生,一個不論昏睡時還是清醒時都在辦案的超強警探,不但超時工作又沒有過勞問題,真是所有老板心目中最好的員工啊。

可惜,這部影集因為收視率太低,這一季,將是第一季最後一季也是唯一的一季。

Oct 29, 2012

觀 Homeland 有感(第一季)

要不是這部影集在艾美獎裡九項入圍,最後有六項抱回大獎,包括最佳劇情片影集,最佳劇情片男女主角,和最佳劇情片編劇等。要不是如此強力的免費廣告,自 24 (台譯:24反恐任務)以後,以這樣一部以美利堅帝國和恐怖份子之間那些恩恩怨怨為主題的美劇,實在是引不起我的興趣。


不過 Homeland (暫譯:國土安全) 較 24 更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主要角色為女性,而且還是一位熟面孔 (Claire Danes),然後是每次影集開始說著:Previously on Homeland 那沉穩內斂旁白的 Mandy Patinkin,也是位熟面孔 (Criminal Minds 第一季的 Gideon),據說當年他無預警地離開 CM 的原因之一是該劇裡讓他不安的暴力演出部分,可見在 Homeland 裡他一定會乖乖待辦公室的。言歸正傳,由於以上的因素,讓背著反恐大旗的 Homeland 一時之間顯得不是那麼強迫症地討人厭,沒有飛派蓋臉的美式宣傳手法,反而讓我卸下心防,慢慢地看將起來。

美劇這「三分鐘一個高潮五分鐘一個懸念,八分鐘就破解這個懸念」的編劇手法實在太可怕,讓本來對美式反恐還有一點點反感的我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陷入了 Homeland 編劇們設下的圈套,難怪人家會得獎呢。說起來反恐的美劇從 24 到 Homeland,對我來說,最大的改變即是那一人為天的美式個人英雄主義(24),一下子收斂了許多(這裡的收斂指得是從英雄變英雌而且這個英雌還有點歇斯底里,但基本上的眾人皆醉我獨醒還是存在的),大概這就是為何主要角色以女性為主,也許就是為了去除那不必要的陽剛好鬥之氣。再來就是以前那「美國人最正確」的觀點角度也漸漸有了改變,畢竟世上有爭端和戰爭發生時,有時不是只有一方必須負責,在 Homeland 裡的正邪界線,相對來說,比較符合現實狀況因而顯得更為模糊,至少在第一季裡,美國不再是無條件地設定為被害角色,可說是自省客觀的開始,對外國觀眾如我,相對客觀表示相對可看。

Claire Danes 兩年前在 Temple Grandin(台譯:星星的孩子) 的表現讓她風光了很久,也因此受到大眾的注意和肯定,不知這次 Homeland 選角時是否也受到影響(話說此劇的選角也得獎)。幾集 Homeland 下來,我發現 Claire Danes 在 Temple Grandin 裡的大舌頭其實不是太刻意的戲劇表現呢,不知是不是當她太緊張時,她的口音或咬字就帶有淡淡的含糊成份,不過也因為這個特質,讓她戲裡的緊張感更顯真實。至於法令紋異常深邃的男主角 Damian Lewis 和嗓音有磁的 Mandy Patinkin 都很稱職穩定,堪為一時之選。

Homeland 是一部劇情超級緊湊的影集,因此很容易讓人達到緊張高峰,其實不太適合睡前觀賞,尤其對我這種平常看影集非常有節制的人來說,居然也有一種隱隱上癮的感覺,尤其第一季最後一幕的電療畫面,哇,真是太刺激。還好我在現在第二季已演出四集後才開始追劇,因此壞心編劇原來想讓觀眾癡等九個月的懸念,我得以在八分鐘內就破解,耶。

話說,一直看到第一季最後一集才明白此劇男女主角為何可以得大獎的原因。對女演員來說,尤其是漂亮到被稱為花瓶的女演員,想讓人有突破演出展現演技的感覺時,就必須扮老扮醜或素顏。至於對男演員門檻就比較低了,只需表現像個娘兒們地喜怒形於色(這是一種讚美哦),甚至偶爾來個涕淚縱横,那麼你就贏了。


第一季第九集片尾的 Everybody Knows,在 1994年的 Exotica (台譯:色情酒店) 曾出現過,記得當時我為了這首歌買了電影原聲帶,買來之後才發現原來這首歌並沒有收錄在原聲帶裡,啊,當時真是個資訊不發達的純真年代啊。

當然,如此當紅的影集裡,也一定會看到當紅如炸雞的 Tim Guinee,即使是個小小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