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delicacy/美食.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delicacy/美食. Show all posts

Apr 7, 2014

上海的三林塘餛飩店

自從臺灣人已將「民以食為天」晉階到另一個層次之後,我就很少分享我心目中的美食了。不過對於資訊不太透明的上海來說,總還是忍不住想分享一下,但又覺得美食達人不差我一個… 不論如何,就當一個記錄吧。


要不是「味道上海」,我一定找不到這家位於上海市江西中路416號的三林塘餛飩店的巷弄小店。牆上的菜單寫著「三林塘特色菜肉餛飩10元(10只)8元(8只)」,因為有感於上海物價年年飛漲,現在十元人民幣其實已買不到什麼的情況下,我決定點了一份10元10只的菜肉餛飩,旋即,旁桌的食客(也就是照片上的這位大哥)提醒我說:「我吃六個就飽了,妳應該吃不了十個吧。」


還好黑皮餛飩夠大,老板一次也下不了十個,所以先來了五個,因此我還有機會把我點的十個趕快改成八個。歐陽先生所謂的黑皮大餛飩,的確是個兒大皮兒硬,和我平日在臺北所吃的白軟小餛飩有點明顯的差別,不但耐嚼,還很紮實,果然吃了五個之後就已肚撐人飽,不能繼續了。


說到三林塘附近的建築可是既華麗又顯赫了,想當初這裡發跡甚早(因為靠近外灘),以歷史層面來說,感覺上有點像是臺北的大稻埕吧。河南中路495,503號原恆利銀行。


外觀主要由兩種建材搭配而成的原恆利銀行,對比強烈卻又工整低調,是我喜歡的建築外型之一。


北京東路232-240號,原來的四明大樓,有著我最愛的二樓望遠小陽台。


母親大人說,在上海一提到「四明」一定和寧波人有關,不知是否因為四明公所。


現在願意這樣蓋房子,甚至這樣設計房子的,真的很少了。


北京東路270號的中一信託大樓。


中一信託大樓非常方正大器,氣勢不凡,遠看就知門口一定掛名牌。


北京東路240號的鹽業銀行。


感覺上這個小陽台裝飾味道勝於實用價值。


挑高的鋼筋混凝土加上花花鐵門,讓人遙想當年那美好時代。


北京東路342號,其實就在北京東路和河南中路交接處。


原國華銀行的國華大樓,有著我非常喜歡的角面造型。

畢竟我不是學建築的,當學生時歷史更是念的鴉鴉烏,因此,更多資訊還是請參考老小孩掃街之79-上海北京東路。看來再往西走直到西藏北路的那段北京東路,也是非常有可看性的。

Oct 7, 2013

徐匯美食及其他(二)


近年上海市發展快速,每年造訪都會感受它的天際線微妙的變化。我想在這樣光速發展的魔都裡,最好賺的行業之一當屬賣地圖的相關業者。手邊的上海地圖,不是比例尺太小顯得每條街太細,就是年代太久遠已失去按圖索驥的功能。不得已,只好自己畫一張,不然以我對上海的認識程度,如果憑印象去找路,絕對一路迷航。


這次來到從沒來過的桃江路和東平路的附近,尋找傳說中好吃的法式薄餅。不過,不知是我眼花還是書上有誤,晚上才營業的薄餅店我居然看成早餐店,一大早七點趕來報到,蛋餅店當然還沒開。


本想晚上再次拜訪,不料當晚並不太餓,感覺上無法一人吞下一個蛋餅,於是順著桃紅路右拐東平路。一來東平路短,環境清幽,二來東平路上有家據說服務態度很好的有機餐廳。身在魔都,一時好奇在上海帶著笑臉的服務員到底長什麼樣子(物以稀為貴啊),所以就慢慢踱到東平路六號的 Green and Safe。


Green and Safe 說來是家臺資(永豐餘)餐廳兼有機商店。不知是不是臺灣老板的堅持,這裡的服務員的確態度親切,讓人耳目一新。店內食物以西式為主,很合我的胃口,倒是苦了同行的母親大人,魚與熊掌啊。

Oct 4, 2013

徐匯美食及其他(一)


上海市的道路錯綜複雜,對於觀光客來說尤其頭疼。然而,對於我這個在女性中算是有方向感而且每年至少跑一趟的人來說,也總是東南西北上下左右搞不清楚,也是事出有因。常迷路原因有三,第一,上海市的道路有時從北到南(或從西到東)超長一條,但是卻一段段不同名,像是鎮坪、常德、常熟、寶慶其實是一條路,虹橋、肇嘉濱、徐家匯、陸家濱橫其實是一條路(而且不是直的)。第二,有的路走的不是直線而是圓形,像是中華路,有的路非常短,像旅順路,遇到這樣的路名,知之為知之不知就是不知。第三,以臺北市為例,南北路的分界基本上是八德路,東西路基本上是中山北路,但這樣的「基本」根本是無法對應到上海市的路名的,以邏輯思考來背誦上海市的道路「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不過,即使再複雜的路,多走幾遍也就熟了。這次多虧歐陽應霽的味道上海,讓我走出黃浦區。而且,不只自限於清楚站名方便觀光客的地鐵,成了名符其實的地鼠族,這次我還升級成了公交族,首次可以睜開眼睛好好欣賞這美麗又複雜的「魔都上海」。

未完待續

May 16, 2013

久別相逢的泰式小吃

介紹美食似乎成了全民運動,分享名店有時也讓店家工作過勞甚至態度變差,實在有點自作自受的感覺。不過,對於我喜愛的東南亞美食,一般來說,不但不會有過熱到排隊的趨勢,我還擔心因為顧客不多而被房東逼走哩(之前的吳哥美食就是一例),所以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還是得適時替這些相對弱勢的東南亞料理廣告一下,不然到時候,搬了或是關了,都是不利台灣社會的多元化過程呢。


去年夏天搬遷前的景象,取自谷哥賣普。

話說,之前我一直很愛光顧的南港路不知名泰式小吃,姑且稱之為「正宗泰國菜」好了,因為原址土地好像有個重大工程即將開工,所以原本看似違建的「正宗泰國菜」就這樣被連根拔起,一排三間的小小鐵皮屋一下就不見了。

好在,老闆娘在搬家前三個月就已和我預告,而且還告訴我她已找到新地方另起爐灶,「就在前面那個檳榔攤旁」。可是,當正宗泰國菜從原址消失後,每次經過「前面那個檳榔攤」時,我都會刻意放慢速度看看新店是否開張,卻總是鐵門緊緊關,完全沒動靜。觀察了將近一年,我甚至想去附近的泰國雜貨店打聽打聽,這家正宗菜國菜到底搬到哪裡了呢,否則這漫漫長夏又該拿什麼來祭我的五臟廟呢?

好在,皇天不負苦心人,亂寫部落格的好處之一,有人來打小報告啦。感謝 flypctaiwan 的通報,讓今年夏天又是一個好天。


由於我常常經過此路,當被告知正宗泰國菜就開在南港路二段123號(營業時間從中午十二點到晚上十點,星期一休),我還有點半信半疑哩,匆匆跑去,居然真的開了,奇怪,我怎麼會有眼無珠到達如此境界,也是個神奇,應該是我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前面那個檳榔攤」,以致忽略了再旁邊一點的新開張正宗泰國菜,真的很像那個球賽算球數的大猩猩實驗(it's easy to miss something you are not looking for)。

忍不住就問了一聲,「這店開了多久了我怎麼都不知道」,老闆娘就笑笑對我說,「好幾次我都看著妳騎機車從門口經過,我還在想妳要去哪裡哩」,顯然我又超速到了視而不見的程度,怎麼回事。


新的店面比較明亮寬敞,座位較多,菜單較清楚,而且還有一台大電視。


我很喜歡泰式飯類上面擺一片煎蛋的吃法。之前我來外帶晚餐時,老闆娘的煎蛋都是現煎,現在因為是午餐時間前十分鐘,我想老闆娘是怕動作不夠快,於是先煎好了滿櫃的蛋。

相對於台灣人,泰國人比較輕鬆慢活的,不過這般悠閒的個性顯然不太適合台灣人急躁的腳步。記得之前我在買臨江夜市的涼拌木瓜時,我邊等邊和 Joky 聊天時,有位大嬸急急忙忙走過來點了一碗涼拌木瓜後,看到 Joky 還繼續和我在聊天時,竟然叫 Joky 別再聊了趕快工作,這樣緊張,想來在臺北也是見怪不怪。


店裡多了兩位助手,看來老闆娘這次是認真了(加上一天十二個小時中間無休的營業小時)。兩位助手間較眼熟的那位接著和我說,「其實泰國人吃飯是不配湯的,台灣人卻有配湯的習慣。為了配合台灣人,我們現在也會提供例湯了」。我好奇問了一下這是什麼湯,助手說是「清淡湯」,咦,這也算個湯名嗎? 當我喝過之後,我發現它的確清淡,有點像我們的排骨湯,不過又有一點泰式米粉湯的口味,雖然熱騰騰的,喝起來卻一點也不燥。


和失聯的心愛美食久別相逢,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首探不知名泰式小吃

Sep 9, 2012

常駐吳哥窟小吃


早就搬回長春路452號的吳哥窟小吃,是我夏日外食的最愛,加上最近常在長春路慶城街附近出沒,更有常駐於此之感。由於它的份量夠,所以每次一個人去吃時總是只能點份主餐,至於甜點的部分,就常會出現遺珠之憾。

最近才發現一道嗜甜者必試的甜點:印度甩餅,據說好像是新加坡傳來的新式印度美食,果然有新加坡的味道(應該是淋了煉乳的關係吧),相見恨晚。

Jun 28, 2012

夏日飲(四)Midori

因為約克橘子推薦 Mojito,讓我想起了 Midori。話說,酒品不好的人,最好還是待在自家喝悶酒,別老出門丟人現眼又傷人。

Midori 在台灣譯為密多麗密瓜酒,光看它的名字就覺得是一種甜死人的酒,不過對喝慣加糖飲料的我來說,密多麗密瓜酒的甜度還算可以接受。因為時代久遠,我早忘了當初到底是為了調什麼酒,會去買這麼一大罐密多麗放家裡,除了它的顏色鮮豔足以美化酒櫃以外,實在很難想像一個人可以天天在家喝這樣的酒來消暑解渴。


哇大白天就在調酒是怎樣? 其實是夏至後,天黑的晚啦。

Japanese Slipper(日式拖鞋) 是唯一一種可將家中現有材料充份利用馬上調出來的調酒,算是一種非常基本的密多麗調酒,其原料和調法都很簡單,就是:

Midori: Cointreau: Lemon Juice= 1:1:1

在 Midori 官網裡有一種調酒稱為 Slipper(拖鞋),是從日式拖鞋延伸出來的新式調酒,其實就是日式拖鞋的原料再加一樣 Tequila(龍舌蘭),也就是 M: C: L: T=1:1:1:1。可惜我對龍舌蘭有點過敏,所以從沒試過這種新式拖鞋。

在衝浪密多麗官網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另一種有趣的調酒:LA Iced Tea(洛杉磯冰茶),從長島冰茶的邏輯就可以推斷,洛杉磯冰茶一定也是一種由烈酒攜手合作產生出來的嚇人調酒。果不其然,洛杉磯冰茶的原料包括了五種含酒精基酒:Midori、Vodka、Gin、Rum、Triple Sec,加上新鮮萊姆汁和 Gomme Syrup(糖漿的一種),最後上面再加 Soda Water(應該就只加一口的量了吧)。除了 Gomme Syrup,洛杉磯冰茶的原料我家裡都有啊,也許下次熬了糖漿後可以來調調看,看看有沒有長島冰茶好喝。

空腹不喝酒,喝酒不開車,一是自殺一是謀殺,都是不負責任未經深思的狂亂行為,該免則免。

May 29, 2012

新加坡之味(三)天天讚讚

我心目中排名第三的新加坡美食,其實有兩家不分軒輊各有千秋,那就是天天海南雞飯和讚讚印度料理。


位於蘇丹回教堂對面和哈芝巷附近的讚讚(Zam Zam),除了有印度人,當地華人,還有永遠都會在此佔有一席的觀光客。


讚讚印度料理屬於在臺北較少見到,看似道地(因為也沒去過印度所以真的很難說)的印度餐廳,而其中最奇怪的食物非印度餡餅(Murtabak)莫屬。


據說這家餐廳已有百年歷史,一樓的座位很少,二樓的座位很多,喜歡居高臨下居安思危的我,當然是往二樓跑。


圖示菜單是觀光客最好的朋友。


這家餐廳從門口收錢的老板,店內服務的店員,到廚房作菜的廚師,百分之百都是男性,不知和回教教義有無相關。

站在窗口的這位大廚非常熱情,除了頻問我來自何方,還一直想教我怎麼用他的語言和他打招呼。


印度餡餅本身味道不重,但隨餐所附的那盤咖哩醬,就又油又鹹味道又非常重,也不知這是不是印度人體味特別和一到中年就顯得浮腫的主要原因,其實身在台灣的我,對於印度人及印度文化,真是一無所知。


既來之則安之,印度餡餅外觀。


印度餡餅內餡,其實真的還好,重點是在醬料。

讚讚從裡到外的異國情調都讓我印象深刻,它的食物算是那種如果久久吃一次會「驚為天人」,如果常常吃,連續吃一陣子後絕對會「判若兩人」。在此是指連吃一段時間後,人會變得胖到走在路上連老朋友都認不出來的不同凡響,應該引以為戒。


麥士威熟食中心(Maxwell Food Centre)是新加坡八大熟食中心之一,而在這個熟食中心裡最有名的當屬天天海南雞飯的海南雞飯了。

第一天去麥士威熟食中心時已下午四點多,天天海南雞飯早已賣完收攤,為了吃,第二天早上十一點多一點點就跑到天天前面報到,果然沒遇到預期中的人龍,真好。


天天海南雞飯的海南雞飯的確了不起,是我從沒體驗過,可以稱得上是我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海南雞飯(雖然我這一生吃過的海南雞飯也沒很多),尤其飯旁的小黃瓜,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咦印度餡餅旁邊也配有小黃瓜和紅紅的醬,其實這樣配小黃瓜切片的習慣我在中和緬甸街的餐廳裡也常常看到,這似乎是熱帶餐點的基本配備,像我體質這麼躁熱又身處這麼沸熱的新加坡,難怪印象深刻。


吃完天天海南雞飯的海南雞飯後,才發現隔壁間的阿仔海南雞飯也是大排長龍而且都是當地人,可惜又處在沒肚量來比較兩家高下的窘境中,啊算了算了下回請早。


新加坡人真的很有創意,什麼東西都可以和甘蔗汁配對,還有仙草豆奶,哇。


仔細看看,和剛剛那杯配天天海南雞飯的甘蔗檸檬汁不一樣哦,這可是麥士威熟食中心的第二杯甘蔗檸檬汁。每次到東南亞旅遊,飲料都是最大宗的支出。

比較起來,拉茶的味道很詭異,第一口已讓我生厭(難道又敗在不夠甜?),還是甘蔗檸檬汁深得我心。就像日本觀光客吃到台灣的花生湯時會發出「我們怎麼都沒想過呢」的感嘆,我一喝到新加坡的甘蔗檸檬汁,也產生了同樣的感嘆,也許今年夏天我就來自己動手做一番,因為這樣的飲品真的太消暑,非我莫屬。至於甘蔗酸梅汁,應該也很不錯,留待下次的新加坡行之時再來試試也不遲。

天天讚讚,Die Die Must Try.

May 28, 2012

新加坡之味(二)咖椰土司

我對咖椰(Kaya,椰漿+鴨蛋+香蘭頁等)並不陌生,多年前當亞坤剛來臺北時我就嚐過鮮了,現在因為時空的不同,在新加坡的炎熱的天氣和平靜的環境裡,坐在街頭來杯咖啡配咖椰土司,顯得特別享受。


因為臺北已有亞坤,所以決定試試不一樣的咖椰土司,這家位於基里尼路(Killiney Rd.)的咖啡店就叫基里尼路咖啡(Killiney Kopitaim),其實樟宜機場也有一家分店,不過到總店享用和分店相同的食物似乎是強迫症者不得不爾的怪異行為之一,不便深究也。


乾乾淨淨毫無不必要裝潢的基里路咖啡本店。


東西看起來都好好吃,可惜肚量太小時間太短無法一一嚐試。


基里尼路咖啡的咖椰土司和臺北的亞坤的咖椰土司比較起來,土司似乎沒那麼焦,咖椰的蛋味較重,甜甜的咖椰配上鹹鹹的牛油,真是人間一絕。基里尼路咖啡店咖啡的味道也較濃較甜(哈!甜就好),果然讓行千里路的觀光客有不虛此行的感覺。

當臺北人回到臺北,想到咖椰土司時,還是要去唯一一家買得到咖椰土司的亞坤回味回味,只是在臺北亞坤完全沒有慵懶放鬆的氣氛就是,尤其亞坤總店位在臺北內湖科學園區附近,每次去那裡都讓我很緊張,和新加坡的基里路咖啡不可同日而語。

May 27, 2012

新加坡之味(一)大蝦炒粗米粉

除了各色人種讓人目眩,各式禁止標誌讓人噴飯,最讓我魂牽夢縈自然是新加坡的美食了。基本來說,新加坡真的是三步一個小咖啡店,五步一個熟食中心,隨時隨地都有人坐在店裡吃喝談笑,人家都說新加坡是個購物勝地,我倒覺得它是個美食天堂。


在餐餐好吃的情況下總是要取捨啊,前三名於是出爐。第一名的美食,其實就在我下榻旅店 Hotel 1929 旁邊的國成球記餐室。

從第一天入住後,我就發現這家餐室高朋滿座,觀察一天一夜後,在第二天走了一天玩了一天也吃了一天後,沒想到一回到旅店就又…餓了,於是決定走進這家人滿為患的店。


當然有中文菜單,裡面不乏好吃的炒菜,但我畢竟也是吃過晚餐的,還是點個小點就好。跑堂建議我和同行友人先來盤大蝦炒粗米粉,雖然大蝦炒粗米粉不甚起眼,但其美味讓人驚豔,尤其這裡的蝦怎麼這麼大隻啊? 大蝦炒粗米粉的味道非常縈迴很有層次,看來我還是對南洋味道情有獨鍾的。


這家餐室並無空調,店內當地人很多,甚至還有一些剛下班的上班族在此聚餐。我好奇新加坡人怎麼可以這麼耐高溫,大概是習慣了吧。攝氏三十五度之下吃熱炒沒空調,也許還是得來瓶啤酒消消暑。

一般來說,啤酒實在不該加冰喝,但在熱到發昏的地方,就隨意啦。


接著,跑堂又建議來盤炒空心菜(是看我們還很餓嗎),並說這道菜很受歡迎,好吧,反正人在新加坡,肚子好似無底肚,其實這裡的炒空心菜有點像台灣所謂的蝦醬空心菜,跑堂果然沒有騙人,這家的空心菜真的很好吃,尤其配上綠色的辣椒一起吃(綠辣椒是香紅辣椒是辣要小心),更是夠味。我想熱帶的食物都因為味道比較重,讓人在炎炎夏日比較吃得下,而且又不怎麼會胖,真好。


哈,吃飽喝足後,再漫步回旅館,只要三分鐘,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Mar 26, 2012

劉山東牛肉麵(綠80)


「妙問.台北之西牛肉麵地圖」,記得點擊圖片還可放大至原始尺寸800x800。


尋找傳說中有著山東味的牛肉麵,偏偏今天忘了帶地址出門,印象中只記得劉山東是在重慶南路開封街口附近,沒想到居然也是家巷弄美食。開封街1段14巷2號,說更清楚些就是介於重慶南路和館前路(懷寧街)中間,營業時間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整整十二個小時。


店裡掛滿了「劉佩萱」落款的書法,從草書到楷書,字字蒼勁有力,他就是劉山東創始人的哥哥。除了「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有很深的警世意謂,另一面牆上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原來就是劉家家訓。現在廚房裡看到一臉紅通通的已是第二代,不過店裡的歷史感還是濃到化不開。


人真的很多,看來愛吃牛肉麵的還是以男性居多。


跑堂似乎知道我的毛病,所以把我領到背牆面對大家全店視野最好也最安全的位置,嘿嘿。我人還未坐定,清燉牛肉麵旋即就上桌,比我想像中快了一倍,真好。劉山東牛肉麵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滿滿一碗的蔥花,他的清燉牛肉麵有股牛骨的香甜,而粗粗的麵條,也讓店內的客人無法咻咻吸麵,大家都安安靜靜一口一口地吃著麵條,讓劉山東成為一家難得沒有吸麵聲的麵館,深得我心。

謹遵醫囑,最後我把蔥花全部吃光光,馬上覺得鼻通耳順,快活似仙。

這裡一盤十五元的小菜也是很有名的,無奈這次單槍匹馬,連多點一盤小菜都是小腹婆無法消受的份量,下次還是揪團來,小菜要人多一起吃才好吃啊。

美食評薦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