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 9, 2013

注意! 你可能患了注意力缺失症! 全新策略療癒六型ADD

哇好長的一個中譯名:注意你可能患了注意力缺失症全新策略療癒六型ADD(英文原名為 Healing ADD: The Breakthrough Program That Allows You to See and Heal the 6 Types of ADD)。話說台灣的出版商,有時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習慣將書中所有的重點甚至有點聳動的書名一股腦放在封面,實在是低估了讀者的能力。


成年之後,才發現包括自己,身邊很多的人都有注意力缺失症的徵兆。身為注意力缺失者,有時做起事學個東西時因為很容易分心,實在有點困擾,因此對於如何克服此一問題讓自己的生命可以創造更大的成就(這也是注意力缺失者的徵兆之一,總覺得自己的一生可以擁有更大的成就)感到好奇。間或只是為了了解身邊的家人或友人一些脫序不可理解的行為,於是我持續尋找有關注意力缺失的書籍,終於找到這本目前看來較為合理的心理叢書,雖然已是近十年前的資訊。

這本2002年就出版的心理學叢書直到2011年才有中文初版,應該和社會進步的速度有關。記得以前的人生活只求溫飽哪來這許多心病? 每次看到美劇裡的美國人各式各樣的心理疾病(從戀童戀物到各種名稱的心理變態),原本還慶幸台灣人的心理還蠻健全的哩,殊不知當時只是還不夠飽夠暖所以沒時間思淫慾,或是沒時間專注在一般看似無害其實事關重大的心理問題,像是注意力缺失症。

簡單來說,注意力缺失症患者就是自體製作多巴胺功能失調的一種問題,這就是為何很多注意力缺失症患者容易抽菸吸毒等的上癮問題。從這本書裡,至少可少確認,雖然沒有過動症狀也可能有注意力缺失,雖然有注意力缺失卻也會過度偏執。和一般研究注意力缺失的心理書籍最大的不同是,這本書將注意力缺失患者分為六大類(當然是分得愈細說中的機率愈高,標籤作用實在有趣):
第一型:典型注意力缺失(分心、過動)
第二型:渙散型注意力缺失(沒有過動傾向)
第三型:過度集中型注意力缺失(過度憂慮、好辯)
第四型:顳葉型注意力缺失(暴躁、輕度偏執)
第五型:邊緣系統型注意力缺失(長期輕度憂鬱、消極無助)
第六型:火環型注意力缺失(以上五型的綜合)


和其他的心理叢書相比,這本書最特別的地方即是以「看得見」的單光子腦部斷層造影(SPECT: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的影像來解釋何為注意力缺失者及注意力缺失者和一般人腦部活動的不同點在哪裡。同時這也是我第一次讀到,終於有人把注意力缺失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裡的注意力缺失和過動分開看待,成了注意力缺失/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就像以前的人一直以為注意力缺失患者是一種道德缺陷,直到近年才明白原來是腦功能失調。

作者亞曼醫生(Dr. Amen)經常把「注意力缺失症」想成「腎上腺素分泌不足傾向」,因為注意力缺失患者難以忍受枯燥乏味的事,但這並非出於自願 p033。他在書中特別提到:容意分心跟注意力短暫不一樣,指的不是無法維持注意力,而是對環境過度敏感。難怪,對於隔桌人「超級大的咀嚼聲」或是樓下鄰居「超級大的聊天聲」一般人都不以為意我卻覺得別人超級失禮的一些超敏感行為,在此終於找到了答案。

除了容易分心缺代組織力(空間及時間)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本書裡提到一個很有趣的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定律:從有秩序狀態走到無秩序狀態。

另外像是做事有頭無尾自我監督能力欠佳,都是影響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改善顯得刻不容緩。這本書以「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來分析注意力缺失症的形成和改善的方法。比如說形成的原因裡的生物因素包括:遺傳、頭部創傷、接觸有毒物質、荷爾蒙、吸毒、飲食不均衡和缺乏運動等 p039~p043。

至於如何治療,或是改善自我注意力缺失的問題,書中也是以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來解釋,生物因素方面像是減少咖啡因和尼古丁的攝取量(咖啡因和尼古丁會減少整個腦部的血流量,導致ADD症狀日漸惡化。p209),保護你的頭,改變飲食習慣(除了第三型ADD,所有ADD類型都可以藉由攝取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方式獲得改善),高強度有氧運動,少打電玩(唉),藥物治療,服用營養補充劑,神經反饋治療,睡眠策略。心理因素方面則是消除自動化負面思考,標靶心理治療,破除錯誤觀念等。而社會介入措施(p216)較為複雜需要身邊的家人和友人一起配合才能辦到。

本書花了不小的篇幅談到飲食控制,注意力缺失患者加上大量甜食,其實更容易疲倦昏沉無法集中注意力,哇,真是可怕,看來不論心理生理,戒甜食勢在必行啦。然而,本書花了更大的篇幅分析藥物對於注意力缺失的影響和必要性,甚至將市面上每一種拿來治療ADD的藥物都列表說明,其中較有名的藥物為「利他能」和「迪西卷」。因為提到藥物,自然也提到服藥後的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像是胃口不好、失眠、頭痛或胃痛、易怒易哭情緒敏感眼神呆滯對朋友失去興趣。不常見的副作用則有搖頭晃腦般的抽搐現象、發育遲緩、心跳變快或血壓升高、摳皮結巴或找頭髮一類的緊張動作行為p238,甚至在本章後半,作者列出更多的藥品名單,用以搭配使用來減緩前述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唉,挖東牆補西牆的西藥用法也是我近年會去看中醫的原因之一(因為西醫給的藥丸實在太多了)。即便有這麼多常見不常見的副作用,西醫出身的作者仍然在最後加上一句「但要記住的是,不接受治療的副作用比吃藥還要嚴重無數倍!」


延伸閱讀:左邊的是「不是你不再有吸引力是他缺乏注意力」(中譯本出版年份:2012)(The ADHD Effect on Marriage 2010)而右邊的是「分心不是我的錯」(中譯本出版年份:2000)(Driven to Distraction 1995),都是北市圖裡就借得到的相關好書。有趣的是,「分心不是我的錯」將注意力缺失症細分為十三種類型(p228):
01. 非過動型
02. 焦慮型
03. 憂鬱型
04. 學習異常型
05. 狂躁型
06. 物質濫用型
07. 創造型
08. 冒險型
09. 有精神分裂現象
10. 具邊緣型人格特質
11. 品行疾患或對立性疾患或反社會人格特質
12. 有強迫症
13. 假性注意力缺失


嗯分得那麼細又那麼全面,講起來又是人人有嫌疑個個有問題。其實對於注意力缺失症的診斷,我個人認為「不是你不再有吸引力是他缺乏注意力」裡條列出的方法較為簡捷,懷疑自己是否有分心症者可稍微試試(p037)。
關於分心症中專注力不足部分(95%準確率):
-無法注意到細節
-組織有困難
-遺失東西
-容易分心

這些徵狀中,長期分心是最重要的診斷條件。
關於分心症的過動部分(90%準確率):
-覺得靜不下來
-很難進行安靜的休閒活動
-話很多
-很難等待輪到自己


提出這些診斷條件的兩位醫生把自己的臨床經驗和同事的研究數據加以延伸,加入了更多的徵狀,包括:
-覺得成就太低缺乏安全感
-很難組織-長期拖延或啟動困難
-同時進行很多計畫但是常常無法完成
-很容易分心容易出神發呆
-無法忍受無聊
-沒耐性挫折忍受度低
-言語或行動上的衝動常常常在金錢上很衝動
-情緒起伏大
-肢體或心智的躁動不安
-上癮行為
-常常追求高度刺激經常持不同意見
-不正確的自我觀察


這本書將多巴胺分泌異常的注意缺失症稱之為獎勵系統缺失徵候群(Reward Deficiency Syndrome),真是一個難見的好直譯。

不查不知道,左邊那本很深宮怨婦的書原來這麼新,是不是翻譯的速度總是和社會的進步及需求成正比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